古琴的历史、古琴的保养和挑选、演奏姿势、古琴的定弦和调音、推荐的乐理知识,让古琴初学者对音准和节奏有基本的认知。从右手的“勾、挑、抹、剔、打、摘、托、劈”八种指法开始练习,科学地编了十个右手指法练习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配合一些熟悉的练习曲,这样做会大大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当右手能够灵活掌控七根琴弦,甚至达到右手盲弹,再开始进入左手技法的学习。 教材中的古曲都经过精心挑选,编者对一些传统古曲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更加便于演奏和教学。同时,也对一些适合古琴演奏的现代曲目进行编订指法,以拉近古琴与现代人的距离。
《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主要是辑录作者多年来对古琴研究心得的点滴,采取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古琴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学”,“美学”部分主要论述琴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调,探讨了琴乐中的虚实因素、其飘带精神之美、从琴诗的分析中看其审美情趣、并探讨琴道与禅道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风格”,主要讲不同琴派的探讨和分析、古琴曲式的介绍及古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部分为“文化内涵中的古琴”,该部门内容多种多样,有对操缦环境的描述、打谱艺术、即兴演奏、曲目、解题的介绍,及探讨古琴作为精致文化与普及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第四部分为“琴人”,着重介绍当代和古代的几位重要琴家,他们的美学思想、演奏艺术和对古琴的看法,介绍的琴家包括有吴景略 (1907-1987)、蔡德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浙江本土音乐原创作品集》收录了近年来浙江省内外部分知名作曲家和部分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共计15部,分器乐与声乐两部分,并附作者简介和作品简介。 《浙江本土音乐原创作品集》这些作品从素材、形式、内容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对浙江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的解读、重构和创新。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王惠然先生是我国ZHU名民乐艺术大师,他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和乐改于一身,多方面地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上作出巨大贡献。王惠然曲王红艺主编的《江月琴声(附光盘王惠然民乐作品精SHOU*选共26册中国民族管弦乐总谱)(精)》是王惠然先生从艺60年艺术成果的精粹,精SHOU*选了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民乐合奏重奏、器乐独奏曲共计25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为温州地方器乐曲汇编。包括上下册,上册为温州戏曲曲牌的器乐曲汇编,包括哨呐曲牌、丝竹曲牌、吹打曲牌、锣鼓谱以及八仙与其它特殊唱腔插曲。下册为温州民间器乐曲汇编。温州是中国戏曲的故乡,南戏自温州产生以来,已有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流布的地区不同,各地的生活习俗、地域风貌、语言方音、历史背景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衍生出众多的地方剧种。
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主要流传于西安城区及长安、周至、蓝田等地。它脱胎于唐代燕乐,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古乐演奏的形式、结构、曲牌及谱式。本书收录了729首(套)唐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曲目(牌)。本书是西安鼓乐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