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一部文学史,有一大半离不开民歌。 民歌在口头流传中的变化,被现代学者视为民歌的生命过程,采集写定则被看成这一过程的终结。民歌被采集写定,就像一朵被摘下来的花,就像被制成了可以长久保存的干花,虽然离开了循环过程,不再有生长的可能,但也避免了随风飘散的命运。事实上,今人对于中国古代民歌的了解,完全是基于前代文人采集与整理出的文本。既然我们还不能沿着时光隧道返回历史空间,我们接触前代民歌就只有这一条狭路可行。 对于开掘中国民歌这座蕴藏丰富的宝库,这样一本小书的篇幅是远远不够的。本书只能选择几个断面,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借此将这座美不胜收的艺术殿堂揭开帷幕一角,让更多的人能得窥其风姿,感染其魅力。
侗族音乐近些年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被广泛关注,尤其是〔蝉之声〕组合在央视〔青歌赛〕精彩表演,更是被人们所喜欢,其实,了解侗族的人都知道,侗歌只不过是侗族人音乐文化生活的冰山一角而已。他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不仅充满了歌唱,还少不了独特的乐器——芦笙的鸣响、侗族琵琶的弹拨和叶子笛的吹奏等。 现在就让作者带着广大读者一同走进侗寨,触摸那和美妙旋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潺潺流水、河畔水车、风雨桥长廊,还有村村寨寨矗立的鼓楼、古色古香的干栏式吊脚楼,从而展开侗族音乐文化丰富与多彩的立体长卷,深切领悟原汁原味的侗族音乐的生成,真正感受侗族音乐盼迷人魅力。
本书主要分伴奏歌曲部分和独奏乐曲两部分,伴奏歌曲主要是针对各合唱团体的手风琴伴奏曲,选取了*传唱度的歌曲并进行简谱的编配和改编。在我国,简谱比较普及,大部分出版物歌曲均采用简谱记谱法,由于简谱记法大众化,简单、易读、易学、易于配伴奏,尤其是手风琴贝司伴奏可以一目了然,易于移调和转调等,能够满足,一大手风琴演奏者演奏的需求。独奏乐曲部分,作者尽量选择了一些表演性实用性较强的乐曲,另外还纳入了一些爵士乐的曲目,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演出需求,记谱全部为五线谱,以方便固定调读谱习惯的读者能够尽快下手演奏。
回顾历史的意义之一是可以树立人的现代感。笔者希望人们在了解了中西音乐交流的历史之后,可以增加一些关于中西音乐问题的兴趣,进而关注目前仍然是音乐界热门话题的中西音乐关系的讨论,或进而通过中西音乐交流事例而体察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而关注社会文化及中西音乐关系的读者也有可能从本书中获得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 《明沫间的中西音乐交流》是笔者在所著《中西音乐交流史稿》的基础上,按史话的叙述体例,截取明清时期内容,经过改编,调整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而完成的,两书各成体例,但由于本书所述时间和内容上的限定,两书在材料和文字有重复之处,这是笔者要向读者说明的。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阐述了民族乐队中的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的性能及演奏技巧,并对其代表性的民间乐曲进行了分析;下篇对我国民间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锣鼓乐等乐种以及现代民族管弦乐的配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该书通过系统梳理与研讨,能使读者进一步熟悉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音响及演奏技术,逐步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编制的民族器乐的配器手法,并系统地把握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乐种的配器风格。全书共八章。可供民族音乐研究及创作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研究与作曲教材之用。
《中国柳琴考级音阶与练习曲(1-10级)》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演奏心得,并结合《中国柳琴考级曲集》的特点而编写,也按十个级别进行编排,既较系统地介绍了柳琴各种常用调上的音阶,也针对性地设置了许多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技术难点的训练曲目。例如:音阶的指序、右手的过弦、左手的推拉弦与换把等。由于换把是柳琴演奏中一个很重要又较难掌握的技术,因此,各类细化的换把练习在本曲集中占有了较大的篇幅,诸如空弦换把、同音异指换把、一音一指换把和跳把等,其循序渐进的特色,可方便学习者稳固地掌握此类技术。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对南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引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队南音的重视和深入调研,挖掘更详尽的资料,保护这个民间说唱曲种。
该书隶属于“轻松学音乐”的教材系列,近来随着古琴学习者和从业者人数的增加,市面上对于古琴演奏学习的教材逐渐涌现。目前市面上的琴学教程大多走中高端路线,对于一些全然无音乐基础的自学者或是年纪较轻的初学者而言相对晦涩;在曲目之后,结合一系列的小故事小典故以便增加学习的兴趣。此书本着轻松学的主旨,立志打造一本较为浅显又易上手的初级古琴教程。
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民乐》选取了民乐这个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
板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板胡又被称为“梆胡”和“秦胡”等,是胡琴的一种。一提起板胡,大家的耳畔总会响起《月牙五更》里那浓浓的东北风情,或是秦腔伴奏里那重重的西北风味。板胡就是这样一件在民间、在地方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乐器,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板胡的基本知识及演奏技巧。
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被誉为“千年活化石”,极符名实。仅从“歌章”一词就可知它是非常古老的文化名词(词汇),该词早在晋代就已开始使用。[晋]崔豹《古今注音乐》有“董逃歌”游童所作也,后汉人习之为“歌章”。《随书。经籍志》载《阐奥歌章》,《晋歌章》八卷是专门收录乐歌的集子。荒诞妖冶的南北朝,低音浅唱的乐府歌章,一首《越人歌》和其它民间歌章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红颜诗作。《碧鸡漫志》:序,卷一歌曲所起、歌词之变,古人初不定声律……隋氏取汉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唐绝句定为歌曲。清史稿:胡琴论坛, 以乐会友。今考旧调已得,宫商节奏甚为和平,必使歌章字句亦随韵逗,则章明而宫声谐……二十四史清史稿,书法资料库:歌章者曰司章。清运《禾楼歌》:南歌起至清朝内,道光时候造歌章……天上开个神仙
《古筝五线谱视奏训练》是专为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及专业演奏者而创作的教材,全书共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包含多首视奏训练,对古筝视奏进行逐级进阶的练习。本教材中的每一首练习均为作者根据古筝视奏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构思、创作和打谱,旨在系统地提高古筝专业学生的视奏能力,为古筝专业教材建设略尽绵力。
《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西南卷》汇集100首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嘎达梅林》、《康定情歌》、《阿拉木罕》等:由*、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阎维文、吴碧霞等50位著名歌唱家倾情演绎;所有曲目采用民族乐队伴奏,保留了民歌的原汁原味。此产品已列为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示范教材。既适用于大、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课,又可作为高等音乐院校师生辅助教材和从事中国民歌工作、研究的专业学者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中国民歌爱好者的欣赏典藏。
由泉州师院艺术学院王珊院长主编的“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共八部。本书为其中之一。内容包括洞箫的吹奏技巧、特点、注意事项等。 本书会给南音洞箫的学习掌握和普及与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南音洞箫的演奏技法,本教程的出版也填补了长期以来没有南音洞箫教程的空白。 泉州南音这样的传统乐种进入高校的专业设置方向,规范的教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演奏、演唱方面。编者一方面要在现代高校课堂中传习泉州南音的技艺,实践“口传心授”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文化传承理念、建立规范的教材文本、丰富技艺传授手段等方式,试图弥补某些缺陷、进一步完善这一传承方式,以满足现代高校知识、技能传榆模式的需求。因此,必须编著一套包含泉州南音四管、泉州南音演唱以及全面认识指、谱、曲的系列教程,以利
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民歌》选取了民歌这个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
本书是一本面向综合性大学学生的美育通识教材。本书主要介绍了古琴、琵琶、二胡、古筝、笛子、洞萧等乐器的基本知识及名曲赏析。 本书以边讲解、边演奏的形式,漫谈中国民族弹弦乐的艺术魅力。通过崭新的课堂实践,使我有机会不断地修改和丰富自己的课件,并结合当代大学生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的改革需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现场演奏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地让学生们深刻体味民族音乐的美妙,真切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京胡,原名胡琴,属拉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这件源于西域地区的名不甚显的古老民族乐器,在200年前被京剧所采用后,通过历辈京胡演奏家们的不懈努力,以其清脆明快、潇洒俏皮的特性和独到的京风京韵,成为与京剧音乐同发展共命运的主角。同样的形制,同为汉剧、湘剧等地方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惟京胡在海内外有深远的影响,并拥有广泛的爱好者群体。 本书分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京胡的基本常识和技法。第二部分为伴奏实践,选择了几首常用的京剧曲牌和京剧基本板式原板唱段的伴奏谱,标明弓法和伴奏提示并辅以示范演奏的录音,使京胡学习者能较快掌握京胡演奏的基本技法。
《民乐合奏重奏曲精选》乃系列丛书,目前推出三朋,分册为传统乐曲专辑,第二分册为创作或改编乐曲专辑,第三分册为外国乐曲专辑。每册均有十首乐曲,形式上包括民乐合奏、小合奏及重奏曲。今后根据需要,还将陆续出版续集。 本册为《民乐合奏·重奏曲精选》系列之二——创作、改编乐曲专辑。收有顾冠仁、周成龙、曾加庆、彭正元、许国屏和曹建辉六位作曲家的十首乐曲。这些作品,有的曾获全国群星奖金奖、上海市学生艺术节与上海市“十月歌会”器乐新作品比赛的*创作奖的殊荣,有的还是脱稿不久的新作品,覆盖面甚广,代表性、实用性较强。为了便于各种业余乐队采用,特选用多种乐队组合及重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