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和声》是为高等音乐院校的演奏专业学生编著的。介绍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现代和声体系以及在其纵向结构组织、调式调性中存在的问题。作者L.C.佳吉科娃力图分析这些新的作曲技法的特性,并对有代表性的谱例进行了应用性的分析。
《儿童音乐博览》丛书分为中国卷和外国卷两卷,共 129 首适合儿童演唱与欣赏的 音乐作品。“中国卷”精选中国34个行政区和31个少数民族共65首 儿童歌曲,“外国卷”精选世界五大洲64个 及地区各一首 儿童歌曲,每首作品都涵盖演唱提示、作品概览、乐器鉴赏、文化链接四大板块,配套演唱、伴奏、独奏、演奏一曲多用四种音频资料。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之于实践,总是亦步亦趋,是随着声乐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结合声乐学习实践,《声乐表演技巧与教学探索》从声乐表演的基础知识开篇,结合声乐表演中的技巧、语言、心理、表演要素、舞台实践等几大块内容,用科学、完整的理念,对声乐表演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后一章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声乐表演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中常遇到的知识点作出简明扼要的论述。
《中国民歌与戏曲精选》是由笔者从我国众多民歌与戏曲中筛选出一些较为流行、旋律优美的部分编撰而成。它不仅可以作为音乐院校民歌课及普通高校的民歌赏析课教材,也可以为民歌演唱者和民间音乐爱好者提供演唱曲目。这本《中国民歌与戏曲精选》与笔者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可以互为补充。比较而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一书侧重于欣赏,而这本《中国民歌与戏曲精选》则更侧重于乐谱演唱。
约瑟·孔空著的《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作品9高音用)》编写了50首为中声部人声的练习曲。它们起到了巩固声音、培养学生自己养成很好的断句以及正确呼吸方法的作用,也是旋律简单、风格多样的练声曲。本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供音乐爱好者及专业人员使用。
《山歌》是明代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所辑的一部明代民歌选,分私情四句、杂歌四句、咏物四句、私情杂体、私情长歌、桐城时兴歌等凡10卷,以男女爱情为主要题材。借男女真情,发名教伪药,为晚明新人文思潮中主情主义者排击理学的武器。
“声乐演唱教程”系列包含重唱、美声高音、美声中低音、民族、流行5卷,编写遵循声乐教育规律,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音乐表演人才为目的,突出专业性及实用性,深入浅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套教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声乐演唱的基本常识,掌握美声演唱的基本技能及训练方法,驾驭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提高演唱实践应用能力,并对声乐专业需具备的整体职业素养拥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修订版)》是“跟我学唱歌”系列之通俗唱法卷。首先介绍了通俗唱法及其艺术特征、发声特点、风格样式及其演唱技巧等。着重收录了二百多首的歌曲,供广大音乐爱好者练习。通俗歌曲,在音乐神圣殿堂中久无位置,音乐理论家们把目光认真投射于它,包括一些的通俗歌手亦自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可是,只要我们着意审视一下纷纭芜杂的通俗歌曲现象,就可以发现无论它是创作或演唱,仍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通俗歌曲的大流行,以及由之而被提出并发展的“通俗唱法”,曾几何时,业已成为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呈鼎足之势和“第三种唱法”。且不说这种概括科学与否,但这的确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现实局面。通俗唱法的存在与兴盛,近年来,已使许多人开始对之进行了审视与分析。当然,系统深入地理论总结尚须时日,但
合唱是一门高雅艺术,也是被广大群众喜爱并直接参与的群众性艺术。她既能在“神圣”的音乐殿堂中占一席之地,又能在车间、田间、校园、营房中回荡;她既是重大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又时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合唱艺术是雅俗共赏的、生命力极强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合唱要“和”,这是要求,也是高标准。“和”包括音和、声和、情和。音和,指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的准确,和声、织体、结构的清晰,音韵的一致;声和,指歌唱状态的统一,声部内音色的统一,多声部间的和谐统一;情和,指对作品的理解、风格的把握,从形象塑造,意境描绘,氛围营造,到乐思的律动,感情内涵,整体气质都有高度一致的诠释和细腻、准确的体现。音和、声和是手段,情和是目的,手段运用的优劣,直接影响目的的准确。合唱水平的高低之分亦在
《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柯达伊教学法2:从民歌到经典》为突出的亮点是作者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洛伊斯·乔克西(LoisChoksy)在书中所呈现的经过数年教学历练、已臻成熟的19节教学案例,这些案例生动鲜活地师生置身于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及传世的音乐佳作的感性家园、文化认同和精神世界中,广大读者对柯达伊教育哲学和教学方式进行深度体验、理解和欣赏,而非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和教法的阐释上。与此同时,这些作品的教学过程非常直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奏鸣曲式为顺序),极具实操性。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书中以精讲的独特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沿着读者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惯性需要,深入透彻地广大读者积极关注音乐作品的元素及其组织、诸层面的音乐分析,以及特别的音乐表达、风格和情感态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