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首先是进行身韵理论的概述;解释身韵的基本术语与概念;再根据舞蹈运动规律以及身韵的教材特点,对动律元素、主干动作、支干动作、保留短句和组合分别进行归类与分析。在每个章节中还留有思考题,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 教材注重图文并茂,遵循图跟文走的基本原则。对动作的规格要领主要以文字表述并配有插图补充说明,增强其形象性。教材中动作的表述尽量使用统一的专业术语,在保留短句和组合部分还附有相应的伴奏曲谱。
即兴 一直以来都是舞蹈和戏剧的一部分,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即兴以及为什么做即兴的基础信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意义。书中探讨了动作作为媒介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即兴创作的全新想法以及改变现有的手段。书中不仅给初学者答疑解惑,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份如何成功引导即兴的清单。如果没有这些例子,光有想法是毫无意义的。本书的后包含了超过两百个即兴的建议和想法。本书适用于对即兴或者对普遍创作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为那些对抽象、审美、舞蹈理论等感兴趣的读者而写。
《舞蹈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建设丛书》围绕舞蹈力量训练科学化问题,进行舞蹈力量类型划分和不同类型力量训练方法的论述。在多年研究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将舞蹈力量划分出功能。性力量和技术性力量两大类;并运用舞蹈人体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于发展这些不同力量的各种训练方法;在阐述这些训练方法基本原理的同时,还进一步深化了运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的训练负荷理论、各种舞蹈力量的技术特征和训练价值、解剖学依据和训练学依据、训练手段及训练要求等。同时,对上百例典型的舞蹈技术动作的正误做法、优劣做法或近似做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这些技术动作训练的方法。 运用该理论可以对训练计划进行合理安排、对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科学选择、对力量训练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对技术技巧进行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共由四章构成。第1章是教学规范整理训练部分。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学校,训练方法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必须依据 学院派 的教学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规范整理,使具备大学教育的基本水平。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进行身体素质、基础能力、技巧技法的强化训练,是以后几个阶段训练的重要铺垫。第二章是过渡阶段即短句组合训练部分。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部分是在规范不早不晚训练基础上,重点解决连接环节问题。这部分训练将身法韵律融入发展的第三阶段铺垫。第三章是复合技术技巧训练部分。这一部分将高难度技术技巧以复合形式组合在一起,着重体现舞剧和舞蹈剧目中的各种形象和情感,使技术技巧动作在各种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表现风格技巧进行各种变形发展,更是强化技术动作的情感表现力。巧动作本身
全书以8章篇幅和132幅伴文插图,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而又多采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全书引征的大量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新成果,翔实而又清晰地凸现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精髓;增补的许多珍贵资料和失传已久的曲谱脚本,再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历史原貌;增添的彩色图版插页,重现了许多舞蹈艺术弥是珍视的历史瞬间。
本书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材,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可用于舞蹈教师、学生和演员进行辅助训练的教学用书,以及各类院校舞蹈专业中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舞蹈科学理论课的参考书。 这是一部舞蹈基本功课的辅助训练教程,针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课上所需的基本能力,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力等的辅助训练。通过舞蹈化的动作练习,借助专门器械的辅助手段,还能突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设计,加强舞者发展基本能力的个体需要,取得舞蹈基本功课无法实现的更加效果。本书对舞蹈传统的辅助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理论认识,推荐近年新出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分享本领域乃至编者们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提供舞蹈辅助训练的动作教
本套特色教材系列拟在编写体例上寻求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理念前沿而又表述浅显,就是尽力让教材在理念上开拓、创新,而在表述上浅显易懂;二是体例简洁而又论证具体,就是寻求在理论体系上简洁、凝练,在个案分析方面具体而又生动;三是编写配套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材,建设相应的课程网站等。
《舞蹈创编法》作者是法国的著名舞蹈理论与实践者,译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舞蹈创编法》是作者在40多年的教学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之基础上撰写的。书中收录了多种编舞灵感,能开拓读者的编舞思路。原平装本出版后,深受广大舞蹈爱好者欢迎,连续重版达七次。
《高等教育舞蹈基本功训练教程》为荆楚理工学院 十三五 规划教材。针对本科高等教育舞蹈教学普遍的现实状况,本书将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的阶段划分为四个学年、八个学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配了古典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这三大舞种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学年至第二学年主攻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每个学期把训练内容细分为地面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跳跃训练、斜线训练、足尖训练、舞剧训练这些组成部分。第三学年主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每个学期把训练内容分为基本姿态训练、扶把训练、中间训练、斜线训练、步法训练、技巧训练这些组成部分。第四学年主攻现代舞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又分为放松训练、地面训练、跳跃训练、步伐训练、技巧训练这些组成部分。本书兼具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通俗性,涵盖三大舞种系统化
《舞蹈理论概念手册》是一本聚焦舞蹈的概念定义和核心理论的工具书,其基本词条取材于作者的专著《中国舞蹈意象论》《舞蹈基本原理》《中国舞蹈美学》等十部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可为舞蹈研究与教学及其创作、表演提供理论参考。
《少数民族舞蹈的舞风文韵》选择了景颇族、纳西族、云南彝族舞蹈作为文化的阐述对象,是有其代表性的意义的。景颇族,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奴隶社会。以及它们的历史源流、宗教信仰、存在方式、艺术特色和动作风格等内容。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要使它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使它在弘扬中国文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总结出关于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些基本理论,本书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撰写的。 全书分为12章,第1、2、3章为舞蹈文化的基础知识。第4、5章是从古代文化遗存的角度分述中国原始舞蹈文化遗存与鼓舞文化情贯古今的特色。第6~11章按“五种文化类型”的划分,对一些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具体的文化分析;第12章着重论述中国民间舞蹈与时代精神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阅读和授课时之方便,每章后面附有每章重点与思考题;这读者深入研究时查阅有关注解之方便,各章注释和参考书目均主在本书后的附录部分。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舞蹈鉴赏》打破以往同类教材按照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分类来介绍舞蹈作品的局面,而是以舞蹈作品主题为线索,按内容划分章节归类讲解。如:校园篇、生活篇、励志篇、人物篇、历史篇、民族篇、军旅篇、流行篇、舞剧篇、时代篇、大型实景篇。作品汇集了舞蹈艺术的精髓,引领学生感受同一类型的不同层面,具有很强的撞击感和深刻的印记,是《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舞蹈鉴赏》的独创之举。
本论文集主要收录了我院教师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涉及舞蹈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研究和舞蹈创作研究等多个领域,较集中地反映出了我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断深入乡村、田野进行舞蹈考察。随之,或在课堂实践中进行特色教材建设,探索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或以新的舞台创作与表演延伸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或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思考当代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问题。
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舞蹈《爸妈我想你》着力表现留守儿童对在外打工的父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本书以这一反映现实题材的叙事舞蹈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舞蹈创作的动机、题材、结构、修辞技法,以独特的视角阐述生活动作与舞蹈语言的关系,创作与排练的关系,等等。*后,以*人称的口吻讲述朱东黎教授的创作成长历程,揭秘她的舞蹈编导之路。 书中附有《爸妈我想你》舞蹈作品的演出视频和原版音乐二维码,供舞蹈爱好者学习与交流。
由易丽清*的《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高校 艺术研究论*丛刊》一共分为六章。**章是总论, 主要阐述了舞蹈艺术的起源、基本特征、功能,舞蹈 艺术的类别与表演形成,以及舞蹈艺术的风格与体裁 等;第二章阐述了舞蹈创作的基础,主要从材料储存 和积累、主题与题材的选择、舞蹈的结构、语言以及 表现手段等几个方面人手;第三章阐述了舞蹈创作的 时间、空间以及构图;第四章阐述了舞蹈音乐的创作 和舞蹈美术等其他形式要素;第五章阐述了舞蹈作品 的创作与处理,其中,舞蹈作品的创作主要包括舞蹈 小品的创作、舞剧的创作以及其他类型的舞蹈创作, 舞蹈作品的处理主要从重复、夸张、对比等手法加以 阐述;第六章阐述了舞蹈创作与舞蹈表演的审美,包 括舞蹈创作中审美的概念、审美规范和审美思想等, 还分别对中国舞蹈审美、古典芭蕾舞蹈审美
本书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伊莎多拉 邓肯一生中关于舞蹈、关于艺术、关于女性、关于生命的思考文字。舞蹈对于邓肯而言,不仅是一种戏剧的、音乐的艺术,更是一种宗教的、生命的艺术,它来自于自然而且还是历史传统的一部分。邓肯的舞蹈艺术把 人 的个体性置于*重要的位置 尊重生命、表现生命、高扬生命的旗帜。人之所以跳舞是为了寻求自由精神,舞蹈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为了寻找内在的生命运动 像海浪一样起伏不定、不断生成的精神运动,而从自然中寻求*美的身体并且发现这些身体中灵魂的运动,就是舞蹈的任务。如果说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崇高、*美好的理想,那么要表达什么是*道德的、*健康的、*美的艺术就是舞者的使命。
本书介绍了舞蹈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作用、种类、常用术语、舞蹈记录方法;芭蕾的起源与派别,芭蕾训练的意义及课堂组成;编写了三套难度不同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内容、部分中国汉族民族民间舞和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方法。芭蕾训练部分以及民族民间舞、古典身韵、现代舞、幼儿律动及步法组合,都配有音像光盘,以便于教师学生使用。 本书适用于专科(高职)和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可作为专科和本科音乐专业的舞蹈课教材使用,还可作为舞蹈爱好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