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摩登舞的四个舞种 华尔兹舞 、 狐步舞 、 快步舞 、 探戈舞 的技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逐项说明,并对每个组步的步型、路线,分别男、女步法用足迹图来表述,力求使读者在研读图表的同时,还能根据足迹图来帮助试跳,起到一个形象指导的作用,可提供给摩登舞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和参加各级资格考试之用。
莱斯特 霍顿把一生献给了舞蹈和剧场。在当时美国的舞蹈艺术中心纽约之外,霍顿成就了自己的 奇迹 。1929年前往洛杉矶后,他扎根于美国西海岸直至去世,创立了美国最早的融合多族裔舞者的舞团,其开创的现代舞技术体系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 霍顿技术包含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它通过强化、拉伸和重塑肢体,精进舞者技艺,使舞者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舞蹈。 特定术语是霍顿技术的基础,理解它们对于深入本书非常重要。正式舞蹈动作前的准备动作适用于各个技术层次的学习者,帮助他们适应霍顿技术训练。本书从时序和肢体部位两方面分解详析每个技术动作;为动作特别配置的照片和插画准确呈现了身体在空间中的线条、形态及走向,用以辅助文字阐述。
山西民间舞蹈是在山西自然环境和独特历史背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现象。本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山西民间舞蹈生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运用拉班动作科学原理和 体现 的研究方法,聚焦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的语言,对不同区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舞具、服饰、妆扮、音乐、场图等语言符号进行剖析,考察其在山西文化地理作用下的历史演变及语言特征,闸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语言的文化源地、扩散与流变,揭示和解释民间舞蹈语言与地域文化地理的关系。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稿件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如李正一、孙光言、王克芬等,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李莘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从民族、社会、舞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舞蹈传承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全书包括六篇论文:《中国当代舞剧音乐评述》总结了当代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对中国舞剧音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舞台化范式》以民间实例探讨舞蹈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实践。《舞蹈音乐创作访谈个案》以个案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舞蹈音乐创作的思考。《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异质文化表达困境》探讨了如何使民族的音乐表达 走出去 ,世界的音乐表达 走进来 。《城市化进程中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异》分析了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环境中变动和传承。《问题的核心在于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讨论了政府、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保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长江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特别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揭示了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川渝、荆楚、吴越文化区传统舞蹈之间持续、渐进、双向、再造的文化互动关系,分析了各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对现存舞蹈形态造成的影响,指出长江流域民族舞蹈系出同源、异曲同工与紧密互动的样态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融合了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与价值认同,终形成 多元一体 的文化格局。
本书主要对舞蹈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行了研究,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是舞蹈教育概述,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舞蹈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舞蹈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舞蹈教育的目的和方针、舞蹈教育的管理和制度、舞蹈教育的影响因素;第二章是舞蹈教育思想的革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中国舞蹈教育思想史、外国舞蹈教育思想史、当代舞蹈教育思想的创新;第三章是舞蹈教育模式的革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3”立体教学模式、其他创新教学模式;第四章是舞蹈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革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舞蹈教育内容的改革、舞蹈教育方式的革新;第五章是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本书是研究“民间舞蹈艺术与文化传承”的专著,对不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传承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对中国民间舞蹈所涵盖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阐释,对民间舞蹈的从业者和相关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全书涵盖了:中国民间舞蹈概述、中国民间舞蹈文化阐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达、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民间舞蹈、农牧文化与藏族民间舞蹈、绿洲文化与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融合与发展等内容。
《排舞运动》作者李遵围绕排舞运动的概念、特点、分类、风格、术语、舞谱、创编、教学、竞赛等问题的展开撰写。书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其一,首创性地总结归纳了排舞运动的基本术语,以简明扼要的词汇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为舞蹈及舞蹈教育概述,重点阐述了舞蹈的产生与功能,舞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舞蹈教育的目的与方针,舞蹈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第二章为高校舞蹈教学的基础理论,分别从高校舞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高校舞蹈教学的原则与方法,高校舞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与策略,阐述了高校舞蹈的教学现状,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舞蹈的教学策略;第四章为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与美育理论,依次阐述了舞蹈美育理论概述,高校舞蹈教学与美育的关系,高校舞蹈美育课程与美育教学;第五章为教育理论与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主要从心理学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学习迁移”理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信息技
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舞蹈的文化与审美,以期展现中国古代舞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全书开篇即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详尽介绍,为读者构建了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基本框架;随后,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舞蹈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引领读者进一步探索其文化深度;接着,通过对汉唐、宋代、明清各时期舞蹈特点的细致分析,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最后,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舞蹈的形象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通过对舞蹈形象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其艺术价值,还深入剖析了其蕴含的情感价值,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即基础理论篇、教学实践篇、艺术传承篇。第一篇章主要是挖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起源、概念、分类、特性、舞种、要素、音乐特征、服饰道具以及舞台表演等理论性知识,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篇章主要是从实际教学出发,阐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高校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素质的内容,是本书论述的重点;第三篇章主要是围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新媒体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实际应用,探讨新媒体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并对二者结合的发展趋势提出见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