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海涛的博士学位论文《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分析》发展而来。该书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命题是学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从历史背景来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面临关键时刻,改革重点和民营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引起了学界的重新思考。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将走向何方?如何处理民营经济组织和国营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些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2)从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来看,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是客观现实的分析前提。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社会文化多元性、经济发展基础较差,这些因素制约着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组织的发展,也是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因素,促进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是学界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东西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根源。中西部要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体制上的惯性,再加上现实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环境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发展民营经济要远比东部难得多!要推动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对中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经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法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理由,本书特选《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为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能够对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中西部经济振兴,缩小东西部差距有所裨益。
社区是社会基本组成,社区的管理、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本书在原有绿色社区创建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和公众需求,与读者分享 外绿色社区 发展经验和案例,结合新时期中国整体社会需求,提出未来绿色社区低碳、环保、节能、节材、节资等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供读者参考。
本书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民族一体多元理论为指导,分多个专题对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农牧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入研究。内容包括:清代中国农牧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清代农牧地区城市发展滞后原因探析论等。书稿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发展我国农牧地区城市的路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重要成就。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部经济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西部社会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甚至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例如贫困人口及失业率问题、城乡差别问题、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而且它已经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营造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完善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主张。
本书从绿色出行的意义入手,在总结国外绿色出行对我们的启示和 绿色出行的现状的基础上,从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工具、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提出推广绿色出行的策略,为我国绿色出行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本书是国家民委“十五”重点研究课题的终成果。全书共分8篇32个专题,各专题既是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可单独成文。其中有12个专题已在不同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成书收入时,未作太大改动。各专题的切入角度、涉及范围和篇幅字数,因不同的需要而有差异,但都围绕着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各篇在总体阐述论证后,一般都联系某具体民族地区(区、州或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对策研究,因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对民族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起到了定的参考作用。
殷红霞、郑毅敏著的《人力资本水平与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沿着“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职业流动”这一逻辑思路,采用追根溯源式的路线,探寻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障碍。在研究中,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视角,用职业流动代替了以往的人口和劳动力流动,以西部农村青年这一劳动力主体为研究对象,以恢复高考制度初期的老一代农村青年(1945—1960年出生)职业流动为参照,分析新旧两个时期农村青年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其职业流动率的相关性,探究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与职业流动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现实关联性,积极寻求拓展西部农村青年的就业领域、提升其职业流动能力的有效路径。
《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以独特的全球经济新视角和新思路,考辨千年西部经济辉煌史,回首西部开发筚路蓝缕的过去十年历程,歌赞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功绩,探索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全新路径,疾呼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诠释寻求西部开放国际新口岸、构建亚欧大陆桥-亚欧国际经济走廊和筑砌中国西部经济新高地的“西进西出战略”,力主建立中西亚自由贸易区和促进亚美欧世界经济三角平衡,揭示推进西部发展与沿海同步、中国经济完美转型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大主题,击节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行步履,展望十年新西部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它既是一部当代西部经济编年史,又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生动可读的大众经济学畅销书。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世纪这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国家经经济社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括生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上述12个省(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而国民生产总均值的2/3,不及东部地区平均值的一半。西部尽管不乏经济与科教较发达的城市,但从总体上考察,尚属欠发达和待开发的地区。 中国陆地地势西高东低,大体呈三级阶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地区大体上都在、二两个台阶。西部尽管有“天府之国——成者平原”、“八百里秦川”、“塞外江南——宁夏黄河灌区”自然条件相当好的地区,但更大范围的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西干旱沙漠戈壁等自然条件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