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时期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要求,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调整和规定,反映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意在使广大读者通过学习,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建设服务。本书语言通俗、贴近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为便于读者学习和运用,本书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和案例及分析内容,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自学参考书。本书可作为乡村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用书,以及高职高专涉农专业师生及自学考试学生的教材,也适用于从事农业政策研究的人员、农村工作一线人员及农民个人查阅使用。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1964年,多次表扬人寨典型,正式向全国发出“农业学火寨”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运动持续十余年,波及各行各业,涉及卜亿人口,对于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至深、至广。《农业学大寨始末》作者宋连生多次深入大寨调研,采访当事人与知情者,查阅档案文献资料,首次系统梳理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来龙去脉,记述了大寨精神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了依靠群众运动推动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大寨精神等问题。
《中国的农地制度农地流转和农地投资》(作者黄季焜、郜亮亮、冀县卿、罗斯高)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分为改革30多年农地使用权演变;农户农地使用权预期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农地确权对农户投资的影响;流转管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农业补贴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农业企业经营战略、农业企业如何进行产品与投资决策、农业企业如何进行要素管理、农业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安全管理、农业企业如何进行营销管理、农业企业如何避免风险和农业企业如何进行效益评价。其中,、第八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葛文光老师编写,第二、第五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董谦老师编写,第三、第四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赵卫红老师编写,第六、第七部分由河北农业大学王洁老师编写。 本书写作中力求内容实用、语言简单、针对性强,方便农民朋友学习和掌握。编写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主要业务知识,揭示了现代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同时,也吸收和增加了诸如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较强的知识,并配以案例分析,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
《中国农业合作简史》内容简介: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工人阶级夺得全国政权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在经济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是否承认发展商品经济是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或
本教材在吸收当前我国土地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从行政学的视角对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等进行了研究。本教材从行政管理学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土地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三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土地行政法规和伦理。本教材将我国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如省以下垂直统管体制、土地督察制度等纳入其中,对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土地冲突、区域土地行政等热点问题也有所涉及,还将土地行政伦理问题的初步研究纳入其中,让人们树立土地行政管理既要刚性也要柔性,既要法治也要德治的理念。本教材每章后面,还列出主要思考题,并提供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问题。
本书对房地产开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做了精要论述,对房地产开发关键性流程进行整合,并且以步骤化的方式呈现。本书实用性较强,既适合需要尽快全面掌握房地产核心基础知识的读者,也可以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各个阶层的人员常备的参考工具书。
本标准遵照GB/T1.1 2009给㈩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农业部人事劳动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芳、韩振生、周小燕、叶宗照。
赵迪编著的这本《政府 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以“北京模式”为代表,考察由政府独立开展参与式农民培训项目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研究影响“政府 ”模式的各种制度要素以及这些制度要素的影响机制。《政府 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从赋权视角出发,从宏观的制度设计、中观的精英实践和微观的农民参与入手,结合理论综述和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7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①关于参与式农民培训与农民田间学校的理论综述和实践;②有关农民培训和参与式农民培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③北京农民田间学校项目的实践概貌;④农民田间学校项目中在多元制度要素影响下的单中心与多中心制度嵌套结构;⑤农民田间学校项目中的精英参与和赋权;⑥农民田间学校项目中的农民参与和微观项目产出;
在2015年到2019年的“十三五”期间,中国农庄经济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动和指引下,开始大踏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乡村致富带头人”工程造就了一批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乡村精英群体,网络时代的“新村民”和“新知青”为寂静的乡村注入了产业振兴的活力、 文创团队的智慧携手复苏了乡村文脉,民宿业发展起来。数字农庄、康养农庄、 农庄、特色小镇成为 中国特色的农庄经济发展蓝图。本书从社会、文化、经济的维度结合一些农庄成长典型案例,阐释中国农庄经济这五年成长与演进的特质,尝试着建构出一个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中国农庄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中国特色农庄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于2004年申请并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批准,立项“浙江山区特色农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Y604564)。课题计划书提出了“在对浙江山区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状况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指标对特色农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借鉴外农林产品经营的成功经验,提出一套符合WTO规则和浙江实际的提升山区特色农林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重点解决浙江山区特色农林产品生产经营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标准化生产实施难,从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的问题。为提升浙江山区特色农林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山区经济持续、均衡发展,提前实现浙江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按申请书,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并设计和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研究,达到了计划书所确立的目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