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科 庞德是美国20世纪有名法学家,是 社会学法学 运动的奠基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庞德生平论著近八百种,代表作有《法理学概述》《普通法的精神》等。本书是作者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所做的专题讲座讲义,对于法律的价值原则、什么是法律、为什么需要法律以及法律的任务等问题作者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了解和研究庞德的社会法学思想和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包括两部分,一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陈兴良、白建军、陈瑞华、凌斌五位教授在凌斌教授主持的 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之讲授录音整理文稿,二是《中外法学》编辑部1990 年第6期至1991 年第2期分别约请金瑞林、魏振瀛、沈宗灵、饶鑫贤、肖蔚云、储槐植六位先生撰文的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心得与经验。
这是一本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读物, 它从一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者和调解员的视角出发, 针对近年来广东省的20 宗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案件, 采用一问一答一案例的形式, 在问答之间释法明理。每一个真实案例说明一个知识产权知识点, 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将法律性、知识性、指导性紧密结合, 力求呈现鲜活的案例, 还原真实的现场, 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本书译自施塔姆勒 1923年以三期连载形式在《密歇根法律评论》上刊发的作品,是20世纪自然法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全书依历史次序条分缕析地叙述了从启蒙运动至20世纪初各大法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结合新康德主义自然法理论的宗旨予以批判性评述,后一章特别以回应吴经熊《霍姆斯大法官的法哲学》为契机集中表述了自己法哲学和法学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如果说《正义法的理论》是以体系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现代法学之根本趋势》则以历史化的方式推导出根本正义的核心理念。本书对于日益关注社会正义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法律建设而言,其理论裨益是显而易见的。
《 刑事诉讼规则》是检察机关全面正确适用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重要司法解释。2019年12月2日 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 刑事诉讼法》,并于2019年12月30日公布施行。这是自1998年、2012年两次修订后的第三次修改,因应形势、服务办案,回应热点、紧贴实践,体现和固化了司法改革的成果,为检察人员司法办案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一本通”,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增强法律监督实效、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度我国网络法治的建设情况,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涉外法治等方面总结了网络法治工作的最新成果,分析了网络法治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2025年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提出了展望,内容丰富详实,结构条理清晰,充分展现了网络法治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是奋力谱写网络法治建设新篇章的亮丽名片。本报告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法治的重要论述,凝聚网络法治共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对外国法查明基本理沦的阐明出发,从比较法的角度论述了外国法查明责任的承担、外国法查明的方法、外围法的无法查明等问题,后将比较法中理想的外国法查明制度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对我国外国法查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合理的外国法查明制度进行了设计,以期为我国的国际私法、民事坼讼法学者以及从事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实务界人士和人民法院等部门提供参考。
为了进一步推动 “八五”普法工作,结合全国工会系统开展“八五”普法,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需要, 针对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策划出版了“全国职工‘八五’ 普法简明读本”丛书(共12册)。本丛书以工会开展普法工作为切入点,聚焦职工群众 关心 直接 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解读了与职工劳动权益相关的劳动法律知识。在内容构成上,以法律文本为主线,设置了“职工权益导读”版块,通俗地解答了与职工权益相关的问题,并附录了相关法律文书, 方便职工参考使用。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广大职工了解、掌握一些 的法律常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同时对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收录的是格里塞茨教授三篇讨论实践理性和实践原则的论文。其中尤以篇文章为要。该文作于1965年,是格里塞茨教授对阿奎那《神学大全》卷第二部分第94个问题第2节进行的详尽评论。从表面上看,该文似乎是一篇阐述性文章,但格里塞茨却另辟蹊径,不仅从根本意义上驳斥了传统的有关阿奎那自然法理论的阐释,而且开启了一条新的理解自然法之性质和功能的路向。因此,人们普遍把这篇文章看成是整个新自然法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中包含着新自然法理论在近四十年来所发展出来的所有不同于传统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的东西——善的前道德性vs.善的道德性;规导说vs.命令说;具体化说vs. 演绎说;自然法的多律令说vs. 自然法的单一律令说。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则分别是格里塞茨对于各种批评意见的回应。 总言之,《实践理性的原则》一文是人们
科技改变生活,如今我们的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为我们带来多方面的便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不允许有 法律底线的自
《 新农民 与民法典》是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面对 新农民 在 十四五 时期乡村建设行动中产生的实际困惑而编写的法律科普读本。通过以案讲法、以案学法的方式,以农民主体权利为视角,针对产权保护、交易流转等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指导,并且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案件,聚焦以民法典为代表的公私法问题。引导涉农主体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为经济生活保驾护航。
《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研究》通过立法名称、立法主体、立法内容、立法程序、立法技术五个角度展望了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的基本模型,揭示了经济违法犯罪法律责任立法一体化有助于在立法上平衡刑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司法上增强经济刑法的明确性和应用性,在刑法理论上构建立法模式的本土性和创新性,在专业认知上增加法学教育的便利性和综合性,在文化解读上重新理解文化传统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法律移植论》是司法部科研项目 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 的*终成果。《法律移植论》主要围绕五个部分展开论述:一是古代法律世界中法律移植的状况进行考证;二是将世界上三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作为法律移植的典范,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其发展的脉络;三是对中国近现代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移植外国法律的情况进行阐述,并得出若干有启发意义的结论;四是在我国已经处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研究法律移植必须将其放入全球化的过程和视野中考察,《法律移植论》对此作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五是对以上研究做出理论总结并对于法律移植相关的一些学术问题,做出理论上的说明。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构建法学理论的一种新方法,有趣又富有创造性。为我们对法律、法律概念和制度的理解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为法学研究的发展展示了可能的方向。作者不仅思想深刻新颖,还很在意自己理论的实用性,并通过对刑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对其实用性加以检验。
耶鲁法学院在全球的法学院中排名di一,培养了一批批法学家、法律工作者以及克林顿等政界精英,在美国以及全世界法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 《黑暗年代:再造耶鲁法学院》回顾了耶鲁法学院近五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这半个世纪里,耶鲁法学院成为当之无愧的di一,这段历史就是一部 di一名的法学院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作者通过描述耶鲁校园内外、师生之间、左右派之间、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广泛矛盾和激烈冲突,又反映了耶鲁法学院如何从困顿中复苏,在黑暗的洗礼之后走向新生。这也是一部耶鲁法学版的 苦难辉煌 。
一个年轻的中国女记者,负笈美国攻读大众传媒课程。完成学业并带回这本书。作者对中国新闻无“法”有切肤之痛,因此她眼中的美国同行与法律之种种,既可作观照,亦可资借鉴。对国内传媒人以及须和传媒打交道的许多人,本书部堪作“手册”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