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法官带你看庭审》是一本有趣而非教科书式的普法读本,其所选案例均是该院贴近民生的真实案件,以精练的语言还原争议焦点、提炼法律要点,形式生动、内容实用,通过49个发生在我院的真实庭审故事,以文字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庭审过程,告诉读者实用的法律知识。
限制与废止死刑不仅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而且也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共识。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以故意伤害罪的死刑问题为视角,以近年来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制度设计为指导,立足我国故意伤害罪死刑适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审判实务经验,梳理、分析故意伤害罪死刑立法沿革、发展脉络、深层次原因,研判故意伤害罪死刑的未来发展趋势,阐释故意伤害罪中限制死刑的具体方法,构建废止故意伤害罪死刑的制度设想。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故意伤害罪死刑的限制与废止,以期对我国死刑废止理论的研究和审判实务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检察研究》坚持以推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并重,主要刊载检察实务、理论、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文章。
《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理论研究》,基于“警察,是一种对做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理念,立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和《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初任训练大纲》,对学员(学生)从一名普通百姓向一名合格人民警察、优秀人民警察的转变,对警察技术、警务技能从不会到会、到熟练、到自动化的教育训练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并介绍了其他领域的相关新成果,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理论体系进行了大胆的初步尝试。基于“警察,是一种以健康身体为基础的职业”理念,对警察体育活动、警事体能训练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基于“警察,是一种要求良好心理状态的职业”理念,特别开出了“心理处方”。基于“警察,是一种执法也是守法的职业”理念,对警察培养,如公安高校的学风建设、素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
近年来对法学教育如何改革有很多的讨论,其中一项被广泛采用的课程改革就是开设模拟法庭课程。但模拟审判教学中相关教材长期匮乏,教师和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对规范的操作指南。本书是几位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本次修订主要基于将要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和刚刚出台的《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修改。
《北京审判微阅读》收录了微信公众号 北京审判 推送的各类文章,包括北京法院系统的业务文件、参阅案例、调研报告、各类疑难案例和审判实务研究文章,是北京法院各项研究成果的汇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办理各类案件的指引。微阅读虽着眼于具体问题,但深度和广度却不限丁一事、一地、一领域,每篇文章都是北京法官审判智慧和理论功底的结晶。见 微 知著,微阅读 微 而不薄、 微 而不浅,具有一定的审判指引作用和理论研究价值
本书的出版,是与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具有直接关联性的。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虽然是在2010年建立的,但从2l世纪初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就开始注重案例编纂工作。例如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参考》和《人民法院案例选》就汇集了大量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虽然颁布在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之前,但其实际上同样对于司法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指导性案例。从这些指导性案例中提炼出来的裁判要旨,具有司法规则的性质,对于审判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编纂了《通纂》,其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提炼裁判要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裁判要旨的作用,我产生了将其与刑法典合编的念头。这个念头初来自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发现日本就有类似将刑法典与裁判所的裁判规则合编在一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具有实用性,并且
在成文法国家,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被奉为法律至高无上的价值准则,但是现实社会是多样的、变化的,这就导致了稳定性与变化性、个人公平和社会整体公平的矛盾。法官在案件判决当中如何运用自由裁量权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直接关系着当事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本书主要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历史演进、哲学基础、法理成因、法哲学分析及法律控制几个方面入手,来揭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层层面纱。
普利策奖得主、专事美国法院事务报道达30年之久的琳达·格林豪斯,在《美国法院通识读本》中向读者介绍了该院事实上是如何运作的:在美国,官司是如何打到法院的?法院大法官们如何判决?首席大法官的地位有何特别?法官助理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描述大法官们面对深刻的宪法问题和难解的法律涵义时的处理方式,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贯穿全书始终,作者检视了许多具体个案来阐明所讨论的要点,并且将美国法院与他国法院进行了有益的对比。 远距离看美国法院(《美国法院通识读本》编辑手记作者:何本国)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对美国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要追溯源头,还要从旅美作家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说起。林达的这套书,用优美舒缓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以不偏不倚的节制态度,向中国读者呈现了美国的法
《法律监督:理念、机制与改革》,以全新的视角,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该论著从规范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法律监督的运行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评估机制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阐述了法律监督机制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保障国家法治统一价值目标中的实际效用。特别是在论述法律监督机制过程中,作者通过构建法律监督的运行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备的实现法律监督价值目标所要求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