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本书的实证风格。本书越过规范层面,对没收财产刑的适用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北京市18个区县法院和2个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2007。年的判决进行统计分析,让人们可以了解不少真相,如没收财产刑虽然涉及70余罪名。但法院每年实际适用的罪名约为15个左右,5年间北京市没收财产刑的适用率平均为2。22%0在与罚金刑选科时,法官罕用没收财产刑。没收财产刑适用率低,执行率更低,没收的范围或数额通常以实际扣押罪犯的财产为限,有时竟然-9特殊没收混用,导致其实际适用的严厉程度竟然普遍轻于罚金刑。这样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对读者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耿磊著的这本《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路径》将从厘定酌定量刑情节内涵外延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酌定量刑情节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通过对涉及1589名被告人的1266份判决书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选取认定标准、功能实现、适用程序等方面的实体与程序问题;通过在理论上探讨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在平衡预防与报应、规范与自由、定性与定量三对矛盾中编织、建构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制度脉络体系;从实体界定、证据参考标准及定量要素三方面阐释常见的9种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规范模型; ,通过兼顾实体与程序、原则与规则,尝试构建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形成《酌定量刑情节适用指导意见》规范文本,为司法人员在具体量刑环节提供参考。
本书适应了当前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新刑法规定的所有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认定处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书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其一,切法性。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具体经济犯罪,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刑法犯罪的构成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具体的展开与论证。同时,对相关司法解释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用“解释”将认定和处罚该类犯罪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体化,内容新颖,观点准确。其二,实用性。本书从司法实路中如何查处、认定这类犯罪入手,对各抑具体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区分的标准以及刑事犯罪责任的认定、处罚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标准、犯罪数额的计算与适用等都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便于司法操作。同时附有相关法律
职务犯罪是利用职务或者亵渎职务的一类犯罪。当前,在我国,职务犯罪有上升的趋势,犯罪的人数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涉案数额越来越大,是腐败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影响很坏,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本书将职务犯罪在实体、程序、理论和司法上适用上遇到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融为一体进行专题性分析、研究和探讨,共分为职务犯罪理论论索、利用职务犯罪难点问题解析、亵渎职务犯罪疑点问题解析、职务犯罪查处程序疑难问题研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职务犯罪的接轨问题探讨等五编,每编中按章节体系分专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有许多创新见解和深层次的研讨,不论在理论发展还是司法适用上都能使读者耳目一新,增强对法律规定的理解水平,提高办案的能力。
作为刑法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医事刑法日益成为刑法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这固然与医患矛盾、医疗事故的增多相关,也与医事刑法自身的独特性、交叉性有关。专断性医疗行为的刑法处遇问题是医事刑法领域中一个细小但颇为复杂的问题。所谓专断性医疗行为是指欠缺患者同意而实施的医疗行为,它既是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也可能是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对于刑法意义上的专断性医疗行为而言,它需具备欠缺患者同意、侵袭性和实质性损害三个特征。 专断性医疗行为本质上是对告知同意原则违反的行为。因此,专断性医疗行为具备义务犯的基本属性。告知同意原则本系英美法系产物,经域外传人我国后已由我国医疗法规所确认。告知同意原则的核心在于患者同意,这是医患关系由以医生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反映。患者同意背后矗立的是患者自我决定权,该权利
本书立足于刑事司法实践,以刑法的法益保护为核心,综合运用刑法解释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等各章中职务犯罪的重点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详细的论述。在本书中,作者力图准确阐明刑法规范的意义,尽量不涉及刑法立法评价;摒弃对构成要件机械的“四要件”式的形式分析,重视对实质问题的梳理与论证;拜托纯粹文义解释的约束,侧重目的的解释和体系解释。鲜明地体现了突出事迹问题与注重理论高度相结合的特点。
《刑法分论案例研习》在体例上以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为中心分散列举,以 颁布的指导案例和各地法院公开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每个案例开篇以“研读指导”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结合该案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案情介绍”进行“案例评析”。每个案例的分析和解读都从“重点示意图”、“疑难点释析”和“知识点梳理”三个部分层层解读,从法院的判案依据、该案的疑难焦点和定罪量刑的依据及标准进行剖析,建立和提高读者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的逻辑能力。
《刑法分论案例研习》在体例上以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为中心分散列举,以 颁布的指导案例和各地法院公开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每个案例开篇以“研读指导”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结合该案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案情介绍”进行“案例评析”。每个案例的分析和解读都从“重点示意图”、“疑难点释析”和“知识点梳理”三个部分层层解读,从法院的判案依据、该案的疑难焦点和定罪量刑的依据及标准进行剖析,建立和提高读者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的逻辑能力。
《刑法分论案例研习》在体例上以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为中心分散列举,以 颁布的指导案例和各地法院公开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每个案例开篇以“研读指导”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结合该案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案情介绍”进行“案例评析”。每个案例的分析和解读都从“重点示意图”、“疑难点释析”和“知识点梳理”三个部分层层解读,从法院的判案依据、该案的疑难焦点和定罪量刑的依据及标准进行剖析,建立和提高读者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的逻辑能力。
耿磊著的这本《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路径》将从厘定酌定量刑情节内涵外延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酌定量刑情节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通过对涉及1589名被告人的1266份判决书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选取认定标准、功能实现、适用程序等方面的实体与程序问题;通过在理论上探讨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在平衡预防与报应、规范与自由、定性与定量三对矛盾中编织、建构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制度脉络体系;从实体界定、证据参考标准及定量要素三方面阐释常见的9种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规范模型; ,通过兼顾实体与程序、原则与规则,尝试构建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形成《酌定量刑情节适用指导意见》规范文本,为司法人员在具体量刑环节提供参考。
耿磊著的这本《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路径》将从厘定酌定量刑情节内涵外延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酌定量刑情节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通过对涉及1589名被告人的1266份判决书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选取认定标准、功能实现、适用程序等方面的实体与程序问题;通过在理论上探讨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在平衡预防与报应、规范与自由、定性与定量三对矛盾中编织、建构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制度脉络体系;从实体界定、证据参考标准及定量要素三方面阐释常见的9种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规范模型; ,通过兼顾实体与程序、原则与规则,尝试构建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形成《酌定量刑情节适用指导意见》规范文本,为司法人员在具体量刑环节提供参考。
《刑法分论案例研习》在体例上以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为中心分散列举,以 颁布的指导案例和各地法院公开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每个案例开篇以“研读指导”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结合该案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案情介绍”进行“案例评析”。每个案例的分析和解读都从“重点示意图”、“疑难点释析”和“知识点梳理”三个部分层层解读,从法院的判案依据、该案的疑难焦点和定罪量刑的依据及标准进行剖析,建立和提高读者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的逻辑能力。
本书将从厘定酌定量刑情节内涵外延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酌定量刑情节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通过对涉及1589名被告人的1266份判决书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选取认定标准、功能实现、适用程序等方面的实体与程序问题;通过在理论上探讨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在平衡预防与报应、规范与自由、定性与定量三对矛盾中编织、建构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的制度脉络体系;从实体界定、证据参考标准及定量要素三方面阐释常见的9种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规范模型;*后,通过兼顾实体与程序、原则与规则,尝试构建酌定量刑情节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形成《酌定量刑情节适用指导意见》规范文本,为司法人员在具体量刑环节提供参考。
毒品犯罪不应当属于刑法中的严重罪行。毒品犯罪特点决定了对其判处死刑,预防效果极其有限。传统观念以及我国毒品犯罪的严峻形势是我国当前仍保留毒品犯罪死刑的现实原因。我国毒品犯罪的死刑限制与将来废除应走以司法改革为中心之路。《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与死刑适用研究》探讨了司法上废除对运输毒品罪死刑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另外提出对新型毒品犯罪(除冰毒外)死刑适用要慎之再慎,防止因新型毒品泛滥而导致毒品犯罪死刑适用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