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犯研究》围绕着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对实行犯的构成要件、存在范围、未完成形态、过限形态、与身份的关系以及刑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实行犯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犯研究》对实行犯的许多疑难之处进行了探讨,既有理论上争鸣观点的梳理和论证,也有实践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规制。二是抽象与具体并重。《实行犯研究》既从理论上对实行犯的概念、构成、本质、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思辨、重塑和建构,又从实践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制度、原则、特点进行阐释、说明和论证。三是继承与创新齐备。
《犯罪论体系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归纳和总结了我国犯罪论的主要观点,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我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与评价,提出我国犯罪论体系应当在坚持刑事一体化,采取两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并在重新认识我国刑法体系的基础上重视犯罪论的实践运用。
本书在阐述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之后,重点对犯罪嫌疑人的九项基本权利即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无罪推定、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律师帮助权、会见交流圈、知悉权、证据保全申请和司法救济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综合分析立法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立法建议。
网络通讯监听作为国家侦查机关利用网络技术措施对相关人员互联网通讯数据信息进行截取的侦查手段之总称,在信息社会已成了查明案件真相、打击高危犯罪的重要手段。但和侦查实践运用中的欣欣向荣相比,全面系统的网络通讯监听法制化理论研究迄今在国内外尚属争论不断的前沿话题。而若其是否需法制化及如何实现法制化之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将严重阻碍它在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故此,本书借助文献分析、跨学科科际整合等研究方法,从理论演绎、实证分析、对策建构三层面逐次推进,就侦查中的网络通讯监听法制化展开了绵密细致、较为详尽的研究,以期对我国日后相关立法、司法及技术侦查等实践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自20世纪以来,国外对过失犯的研究相当活跃,但国内一直以来受“刑法典以处罚故意犯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为例外”思想的影响,学界对过失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暨内地中青年刑法学者高级论坛”的会议论文集。会议汇聚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几十所大学七十多名专家学者,针对过失犯的研究做了专题探讨。本书围绕过失犯,对过失犯的基本构造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过失犯的构成及若干实务问题。特别对交通过失和医疗过失两个近年来多发的过失犯罪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郭晶英所著的《罪犯心理咨询话语研究(英文版)》重点分析罪犯心理咨询过程中民警咨询师和罪犯求询者采用了哪些话语手段来证明话语的有效性、进行责任归咎与推卸、协调与他们各自有切身关系的利益。还从比较视角分析干警罪犯个别谈话的特殊互动图景,以客观全面评价中国罪犯心理咨询在教育改造方面的功用。
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专有术语及常见范畴,也是刑事立法设定犯罪和刑事司法认定犯罪的一种规格和模型。《犯罪构成原论(修订版)》为作者的成名之作,初版为2004年在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曾入选《刑法学精品文库》,现合同已经到期,经作者同意在我社出版增订版。版很受欢迎,成为当时刑法学研究生的热门读物。经与作者协商,本书增订版将列为华东政法大学刑法专业研究生的考试入学的参考读物。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尤其是对管辖、证据、司法鉴定、强制措施适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刑事和解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从多角度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选择方案。《职务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是其中一册。
这本《监狱学》是一部清末民初的法律史料,原书系京师法律大学堂系列笔记之一,由日本法学家小河滋郎主讲,熊元翰编辑。现经点校和注释后,收入“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全书分为绪论和两编。编“总论”有6章,第二编“犯罪及刑罚”有13章。书末有“监狱律草案”。本书虽距今已百年左右,但从中可窥见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而书中涉及的许多法律问题,至今仍有其参考和借鉴作用。本书介绍了监狱的沿革和不断改良的过程,以及各国监狱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对于犯罪、犯罪者的类别、犯罪的预防、刑罚的类别和执行方法、监狱的改造、感化法等都作了介绍和评述。其中关于对囚人感化心性、培养技能、康健体魄、增进知识、尊重人格,以及顾及他们刑满出狱后的生活、职业、不受歧视,保护囚人中的未成年人等,都体现了法律中的人道主义
犯罪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共通问题,由于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故犯罪人大多隐藏犯罪的预谋,隐秘地实施犯罪。警察的职责之一就是揭露犯罪真相,抓捕犯罪嫌疑人。这之中研究并了解犯罪心理为关键。如何观察刑案现场的有形迹证,重建犯案经过,进而「剖析」犯罪人的心理迹象,再根据对犯罪心理的以往研究,终「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外部特征,为侦查人员缩小排查范围提供参考,将其称为「嫌疑人心理画像」,廖有禄博士将其称作「犯罪剖绘」。 所有的研究都源自实务。在长期的刑事侦查中,警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犯罪类型和作案手法、极尽科学手段的同时也发现,对犯罪心理现象的研究和了解非常重要。从初的经验或直觉分析开始,到进行个案调查访谈研究,再到近年来的犯罪心理分析各种方法的出现,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趋于系统化。本书就
本书论述了中国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涉及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含义、历史与现状、理论基础、实施条件以及对多种问题和主要类型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具有内容系统全面、理论联系实际、中外有机结合、资料充分翔实、书写严谨规范等特点。作为部级课题,很多内容具有新颖性和权威性。
《职务犯罪审讯控制论》由尹立栋著
犯罪成立的三阶层理论就像剥鸡蛋,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就像切西瓜。剥鸡蛋模式实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抽象判断和具体判断的分工,包含着出罪机制,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需要把切西瓜的犯罪认定模型改造为剥鸡蛋的犯罪认定模型。本书主张应该区分犯罪构成和犯罪成立条件。犯罪构成只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要条件。由于对犯罪构成各要件的判断是一种积极的判断,所以,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积极条件。成立犯罪,除了应具备积极条件——犯罪构成外,还应具备消极条件——行为超出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程度;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不是正当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
经济犯罪侦查是经济犯罪侦查实践的需要,也是公安专业理论研究的重点和侦查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经济犯罪侦察要论》综合经济学、法学、侦查学等多学科,论述了公安机关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基本理论、程序、措施手段以及具体经济案件的侦查方法。《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经济犯罪侦察要论》共分为十二章,前三章概述了经济犯罪侦查的基本问题、程序和措施手段,后面九章分别对伪劣产品犯罪案件的,侦查,走私犯罪案件的侦查,妨害公司、企业犯罪案件的侦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案件的侦查,金融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危害税收制度犯罪案件的侦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侦查,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案件的侦查,职务侵占、挪用犯罪案件的侦查进行了论述。
本书注重侦查学理论研究,是《侦查实务前沿问题研究》的姊妹篇,主要从侦查价值体系与构造模式、侦查程序规制、侦查行为效益分析、侦查监督机制完善以及被害人隐私权保护问题等角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分专题探讨当前侦查学理论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是目前较为权威、反映前沿理论的侦查学论著。
本书在写作中融入了对上述文件的制定背景和重点内容的详细解读,并对如何适用文件提出了具体建议,从而直接为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和司法认定工作服务,以期为广大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等机关就刑法适用问题出台的法律解释等各类法律文件提供参考。
《挪用犯罪新论》挪用犯罪在我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犯罪类型,其类型化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极大的实践价值。从古今中外规定来看,既有共性规律可循,又有自身规律可挖。社会的发展,犯罪圈的变化,带来了挪用犯罪范围的扩大和新类型罪名的增加,而依照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的折中思路认知挪用犯罪的本质更为全面准确。依照主体内容的不同,挪用犯罪分为自然人挪用犯罪和单位运用犯罪。依托理论,脚踏实践,对前者构成体系中新型暨疑难问题的研究是论文的应然重点,对后者犯罪构成与司法认定的整体分析是写作中的实然内容。
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对刑法进行研究是继李斯特“整体刑法学”、甘雨沛“全体刑法学”之后,储槐植教授提出的一种刑法研究方法论。借用储槐植教授的方法论,作者从事实、价值、规范三个层面,即从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等三个学科交叉的视角下,对当代犯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在犯罪学基本理论方面,通过犯罪学本体论的反思,揭示了中国犯罪学研究路径的局限性,提出了实现犯罪学整合,创造犯罪学自给自足的知识体系,建构本体犯罪学的设想;通过对控制与预防犯罪方针、基本策略和具体策略的分析,提出了新时期控制与预防犯罪的设想;通过对洗钱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剖析,提出了建设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思路。 在刑事政策论中,通过对刑事政策的历时性考察,梳理了刑事政策的概念和结构层次,以及与公共政策的区
《共同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以“共同犯罪的网络异化及其立法对策”为研究方向。共同犯罪由于是多个主体犯罪合力的有机结合,往往能进发出更大的反社会能量,网络共同犯罪同样如此。另外,网络共同犯罪由于异化现象的存在,它比传统的共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