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法律基础知识、环境法体系、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环境行政责任、环境行政复议、环境行政诉讼、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以及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注重吸纳了最近颁布的环境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的新内容,并附有法律文书及图表说明。 本书内容较全面、详实、实用。 本书除作为高等学校环保专业教材之外,也适合从事环境管理、监理、法制及资源保护工作的干部、管理人员作参考教材。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水资源保护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在分析水资源的流动性、共有性、稀缺性和脆弱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本书提出集体行动、再分配的水利体制可能是导致或加剧水资源问题恶化的原因,要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工程导向的水利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产权制度、市场、信息、组织、规则和政府等几个方面完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
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正在向深度发展,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将是我国今后很重要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的森林保护现状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实际管理水平上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从法制角度上增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是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法研究的繁杂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整合思路,并寄希望于能以整合路径为环境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章我国环境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问题的成因及造成的研究困境;第三章整合工具的选择——环境行为;第四章整合的前提;第五章整合路径:环境行为之法律表达。
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与人类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特殊的意义,使得环境问题成为21世纪整个国际社会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进而不断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并相继出台大量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命令和通知,使环境保护工作逐渐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同时加快与国际环境保护接轨的进程。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以及相关的单行法律都涉及环境资源保护问题。除此以外,环境资源的法律保护则主要通过专门性法律、法规来体现。运用刑事法律强化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在我国刑法发展史上虽然有所体现,但总体上比较零乱。1997 年刑法力矫此弊,以浓重的笔墨强调对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犯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法律文件的解读,为构建与国际法律制度相协调之西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因此,本书从环境问题全球化与生态环境的国际立法入手,阐述了环境权、生态安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侵权责任及救济相关的国际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理论和立法实践,最后详细分析了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危险废物的国际管理立法,试图从中寻找西部生态环境立法制度上的缺陷与不足,从国际法的视角为西部生态环境立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我国在1996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简单地讲就是在发展当代经济的同时,不破坏子孙后代不断发展的环境条件。由于过去的粗放型的开发,使我国的环境资源受到了严破坏,水资源遭到污染并直接威胁着部分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一些野生动物被滥捕、滥杀几近灭绝……这一切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此种形势下,《环保法》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因为环保行为迫切需要规范,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必须依法受到制裁。 但遗憾的是,由于“执法不严”的情况大量存在,许多违反《环保法》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致使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1998年的洪灾,就是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这使我们尝到了苦果。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群众依法进行环保的意识,自觉规范环保行为,并运用法法律武器与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作斗
本书以《北部湾开发区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重要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难题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广西地方环境立法的决策模式和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应重视从下而上的立法决策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建构,法律不仅是权力机构承认的规则的认可,也是从公众生活世界中自然生成的结果,良好的立法质量就来源于这种上下沟通、互动的立法模式和体制机制。
《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第六卷收录了中外环境法研究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和数位律师的原创新作。 “全国年会论文选登”栏目,将2010年8月在东北林业大学召开的年会上提交的最能反映会议主题或代表性的论文集中登载。由此,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的年会和该研究会主办的《评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会议和出版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博士论坛”栏目也是本卷的特色。两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候选人和两位博士的新近作品以及他们各具特点的学术小传,展示着青年学人的勃勃生气、学识风采。精选编定的“海外来稿”传递出《中国环境法学评论》锐意实现国际化办刊的理念。本卷收录于“排污权交易研究”、“国外环境立法的启示”、“环境法理论与实务”栏目中的论文,都是中青年学人、律师原创首发
首先,本书从比较法的视角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犯罪等基础性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发展历程。其次,本书从国际法的视野探讨了国际环境犯罪的概念,对国际环境犯罪的立法实践进行了回顾,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典型的有关国际环境犯罪的国际法文件。再次,本书从实然的层面探讨了几种常见的环境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以及我国关于上述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并从比较法的视角研讨了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关于上述环境犯罪的立法。最后,本书分析了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建议。 读者对象:环境法与刑法专业师生、研究人员,相关司法人员及律师。
当今社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以及涉及到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面。环境法对于 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整、控制和引导的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来源如何?社会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集体行动的内在法律逻辑如 何?如何利用法治手段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代内、代际公平?回答诸如此 类的法律问题,都需要深入到环境法的法理与法哲学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剖析和透视。《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原理》由柯坚所著,本书以生 态实践理性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环境法基本原则的话语表达,分析和揭示环境法的生态实践理性,及其对于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和作用的外 在机制和内在规律。在总体论述部分,本书首先
《环境法治原理与实务》在梳理中国环境法理念历史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转型时期中国环境法治的基本理念及其对环境立法的影响,并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权利视角出发,探讨了环境权的产生、发展及其权利属性.另外,《环境法治原理与实务》从功能、政策和体系等几方面分析了决定我国环境法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环境立法,对环境立法中确立的环境法基本原则和制度进行理论研究、规范分析和实例点评.围绕环境执法的理论与法律适用以及环境纠纷的解决机制,《环境法治原理与实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环境法治实践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完善环境法治的制度和机制.
本书以环境侵权法中的难点问题为研究,论述对象,从严谨的逻辑分析出发,厘清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概念及其关系,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明晰的、可操作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观点和建议。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环境权与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环保行政机关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职能、部分国家和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体系构建等。
本书为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打造的新品牌《国土资源政策法律研究成果选编》,目的是通过对中心政策法律研究方面成果的梳理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搭建法治研究交流平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支撑国土资源法治建设。本书此次主要收录中心近两年的研究成果,形成《国土资源政策法律研究成果选编(2013-2014)》,内容涉及基础法治理论、法律评价、土地抵押登记分析、土地使用权权属管理、不动产登记员制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理论分析、土地市场运行的理论与动态监测技术、矿产勘查投资、资源收益分配、法律素质评价等多方面。
全书共六章,内容包括:能源变革的历史与趋势;我国现有能源法律制度对能源变革的回应与不足及其面临的挑战;能源法律制度变革相关理论基础;传统能源相关法律制度对能源变革趋势的适应与流变;新能源促进的法律制度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环境风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风险社会阶段后环境问题的必然表现。环境风险可以分为因污染物质的排放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因环境法
排污权及其交易制度是西方国家在探索环境问题市场化解决机制的过程中确立一项法律制度。该项制度设计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允许排污许可证具有有限的流通性,以实现环境要素供给与环境排放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由于我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