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本书包括: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共5部分内容。
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道德观。应当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本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授课讲义整理而成,堪称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在书中,作者系统地阐述了善、道德德性、行为、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乐、友爱、幸福等十部分内容和观点,其中不乏精辟的思想和精彩的论述。
何谓好生活(good life)?享乐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谋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好生活是一种本真的生活 哪一种伦理学理论对好生活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呢?本书作者围绕 好生活 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适合初学者的写作风格,将伦理学家的思考与人类生活的日常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通俗例证,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种理论和观点,为读者提供
本书是对当代政治哲学影响*的外国伦理学名著,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属于*自由主义。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包括:自然状态理论,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国家;超越*限度的国家;乌托邦。
一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即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以及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复兴,伦理学研究呈现出了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与元伦理学鼎足发展的局面。而由摩尔所倡导的元伦理学研究的哲学意义,仍然是当代伦理学大家关注的重心。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摩尔的《伦理学原理》才被列选为20世纪前半叶一部伦理学经典名著。(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分析哲学兴起以后,传统的伦理学研究受到了重挫,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重新复兴。) 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摩尔提出的 自然主义谬误 的命题,进一步澄清了伦理学的学科内容。摩尔认为,怎样给 善 下定义是全部伦理学中根本的
叔本华关于伦理学的两篇论文的合集,即《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分别是皇家挪威科学院(1839和皇家丹麦科学院(1840)的应征论文。这两篇论文各自独立、互相补足了伦理学的基本真理。叔本华认为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即同情心是道德的推动力,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它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作为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发展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
伯纳德 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而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入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 善好 ,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 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把握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 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 价值理论 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本书从追溯 人类中心主义 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 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 。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 致善论 、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 看理想 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本书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本书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本书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 人道主义伦理学 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四十余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的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 知行合一 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劳特里奇美德伦理学指南》一书是 当代美德伦理学译丛 系列图书中的一卷。本书特别强调了非西方的美德伦理学的多样性,同时展现了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美德伦理学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区的哲学中的研究进展。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将美德伦理学和其他伦理学、政治哲学进行比较的文章,以及讨论美德伦理学如何被应用于 现实世界 的文章。 本书所呈现的整幅画卷可以表明,美德伦理学在历史上可能具有的研究形态,以及美德伦理学在当代哲学中可能获得全新方向,要比许多美德伦理学家直到最近才有所承认的更加宽广、更加多样。从而纠正西方的美德伦理学要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美德伦理学更发达、更值得关注这一偏见。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新颖交叉学科,50多年来一直发展迅速,现已扩展到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生命伦理学目前不仅在学院之内活动,而且已经深入实践,走向生活。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有助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如何综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实际的进路。 本书1987年出版,是对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些生命科学技术包括辅助生殖、生育控制、遗传和优生、生命维持、器官移植、行为控制等。本书在对生命科学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即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进行管理的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采纳在法律、法规、条例之中。今天增订再版此书,并附有作者近年来的多篇学术论文,可帮助读者一窥我国生命
《伦理学体系》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弗里德里希 包尔生(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倡导一种自我实现的伦理观,其思想源流仍属康德主义伦理学,然而在许多问题上已转向目的论观点,并对康德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使本书在许多方面具有调和传统伦理学中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矛盾的倾向。本书是在德国哲学和古典文化的气氛下使伦理学体系化的一个尝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亦不乏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同时,因其成于新旧世纪之交,其中也深刻反应着传统伦理学与新的伦理学思想的抗争。
现代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明社会秩序,源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之广义道德哲学。全书分为十讲。第一讲、第二讲属于导论性质,论述现代西方文明兴起的脉络和苏格兰启蒙的总体特征;第三讲至第八讲是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哈奇森的道德哲学、休谟的道德哲学与文明社会论、斯密的道德情感论与国民财富论、弗格森的文明演进论;第九讲、第十讲是全书结论部分,总结性地论述苏格兰道德哲学中的 激情、利益与正义 法律、商业与政府 等问题。
本书介绍 太傻 和一种叫 太傻 的思想锻炼方法。因为创造这种思想锻炼方法的是太傻留学咨询公司,所以使用这种思想方法的人总是被称为 太傻 ,这本书也叫《太傻天书》。 这本书将教导你如何超越时间,如何对世界上的事情和你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进而行动。所以,这本书无关社会、世界、哲学、灵性、励志或者宗教,这本书只关于你。 太傻 真正的意思,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你也将在 太傻 的指引下,找到你真正的自己和你真正的世界。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主张、政治主张和道德主张,向读者解释了如何理解规范性判断和评价性判断,如何分析欲望和实践理性,如何获得充分的自我认识,以及如何看待叙事在我们认识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或托马斯主义的视角来认识现代社会的特性,并认为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启发下,能够为我们构建一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提供资源,而这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能够使身处现代性的我们去制衡现代性,并且要求我们去这样做。
本书具体考察了现代道德哲学与当代美德伦理学运动的互竞主张、当代美德伦理学运动的起源和类型;审视美德伦理学运动的核心主张,尤其是主流美德伦理学的承诺以及其何以未能兑现这些承诺;进而对各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如何过于激进地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案进行审视,从而进一步主张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不应被称作美德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