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
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一朵小花的意义”。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草 国(一沙 国、一叶一如来、一叶一菩提)”,都是在说一花、一草、一沙、一叶这样的“小物”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并不靠外在的评价获得存在的理由,正所谓“小中现大”:小花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大全”,没有缺憾,不需要补充。 本书即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来说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在讲一种回到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讨论,如“无量的世界”“懒写名山照”“大成若缺”“让世界敞亮”“由青山白云去说”“德将为汝美”“无上清凉界”,下篇涉及一些具体的艺术家,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石涛、黄宾虹等,理论和个案相结合,共同呈现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论深度和
本书中大学一词并非一切高等教育机构之总称,这里特指那些高等教育功能刘备的高等学校,尤指那些普遍存在着研究活动并对学生普遍进行研究训练高等学校。 顺便说一句,我曾看到这样的著作,几乎对每个词,包括一些通用的词,也要给以定义,例如,说到教学目的,就给教学目的一个定义;说到教学方法,也给它一个定义。似乎这样做就提高了论说的科学性。其实,即使从严谨的逻辑意义上讲,这样做也是大可不必的。哲学更不是名词解释,而是思想的陈述。 我相信哲学研究的思辨特征是无可比拟的,因而,我也相信哲学研究是出自心灵的,从而必是有个性的。我希望我的初步研究也具有这种性质。 尽管哲学的性格决定了它必定喜爱概括、综合、剖析,喜欢把一切都说得透透彻彻,但良好的哲学不应是终结性的。我奢望良好,故而不奢望终结。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前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热点,探索了道德教育疏离生活世界的标准、现象、后果及原由等议题,明确了其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系统的、合理的和时代的回归。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因为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同构,都是为人的,都是对 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 基本问题的追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时代载体需要,也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人们完善理想人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及场域需要。它不仅给予了人们不断成就自我和获得幸福的美好期许,也推动了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前进步伐,助力于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以炼就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