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电、鱼龙百虫, 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往往倏生倏灭,忽小忽大,诸神之间的关系、统属也变得极不稳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鉴于此,本书作者著名民俗专家栾保群梳理典籍,对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祇分门别类,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乱的民间众神各归本位。
本书英文版面世于1989年,是马丽加?金芭塔丝神话考古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书中综合运用考古学证据以及比较神话学、民俗学乃至语言学知识,通过对欧洲史前遗存中大量象征符号的解读,对前印欧时代“古欧洲”女神文明进行了重构。在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中,人与周围世界和谐统一;女神不仅是死亡的主宰者,更是生命的赋予者与维护者。随着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800年库尔干人的入侵,古欧洲文明被强行中断,欧洲世界从此转变为男性统治。
本书共9章,包括:神话传说的界定与阐释、文本的巨大影响:神话传说对造物设计之提示、用途模式与主题:造物材料、设计技术与神话传说、立体设计模式与主题:远古彩陶器形、商周青铜器、三星堆青铜面具与神话传说、平面设计模式与主题:远古彩陶纹饰、汉字设计、汉代画像砖石壁画与神话传说、观念模式与主题:行业保护神、信仰崇拜与神话传说、图像对文本的微妙影响:造物设计对神话传说之推进。
本书包括两部分,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佛陀的一生有四个关键时期——发愿出离、证得正觉、传授教法、证人涅槃,相应的四处地点则成为的佛教圣地。《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对四处圣地作了介绍,更重要的,对圣地所代表的生命意义以及朝圣的正确目的给出了清晰的说明,字里行间充满正知正觉,能够有力校正把朝圣当旅游的观光客心态,而且能够为读者树立起像佛陀一样觉醒和证悟的信心。《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与普通的旅游指南或观光札记绝然不同,作者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将带领你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本书包括两部分,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徐家汇藏书楼文献译丛·中国民间崇拜(第十卷):道教仙话》是禄是遒司铎作品中读来饶有兴趣的一卷,其内容涉足受世界关注的天府各部的职能和管理。在这时空的环境下,引发出如此多的疾患和危险,有时恰如天子亦即皇帝随心所欲地颁布政令,并由尽其德性的群臣来摆布百姓的命运那样。在《徐家汇藏书楼文献译丛·中国民间崇拜(第十卷):道教仙话》中,与其说主要讨论的是关于佛教和儒教的问题,倒不如说可能抓住了中国宗教的根本脉络。在对始创神和帝王们的崇敬中,其触角可能已伸及佛教、老子或孔子诞生前的遥远年代,触及到整个中华民族所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是作为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神话研究开山之作。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经典。
本书“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神话学”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创新开拓部分”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一核心问题,从七大国际前沿理论尝试中国比较神话学的范式开拓与创新。
本书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的神话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学界一个早逝的天才。1903年,二十三岁的他出版了《性与性格》,这本书日后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然而,就在此时,他不可思议地举枪。《后的事情》是魏宁格的遗作,是他阐述自己美学思考的散论,收录了数篇独立成章的随笔。在书中,魏宁格对自己钟爱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主题,做了不拘一格的评论。从瓦格纳到易卜生,从形而上学到性格学,、道德、自由、艺术,都是这本书关注的主题。这本书是魏宁格的两部作品之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样直白而纯真的作品不可多得。他的为本书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德国学者特奥多尔?莱辛说,这本书是“解答魏宁格可怕命运之谜的钥匙”。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是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曲杰·南喀诺布的一本经典的藏学研究著作,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苯教入手,系统研究了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概况以及西藏神话传说的起源关系问题。此次,中国藏学出版社将其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