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从古典时代算起,西方神话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 神话 的解释与定位,其间出现多次起伏与逆转。在本书中,布鲁斯 林肯不再尝试对 神话 做出明确界定,而是考察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进而探究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用法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早期文献入手,对 秘索斯 与 逻各斯 的原初内涵进行探究。作者认为,在前柏拉图时代, 逻各斯 并非表示理性的论述,而是指诸如蛊惑、欺骗、诡辩等可疑的言语行为; 秘索斯 则是一种拥有很高权威的话语类型,具有让人相信或服从的力量。第二部分首先考察文艺复兴至二战时期神话学的发展,然后以威廉 琼斯、尼采、杜梅齐尔为对象,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尤其是雅利安主义)思潮如何引发神话学的复兴。第三部分首先考察二战
佛传是在希腊神话与传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长于叙事、神话色彩极其浓厚的经典,偏向于借助人物生平表达信仰观念。佛传文本不仅在横向上表现了释迦牟尼神话同一内容的多样性特点,而且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和复杂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佛传文本为基础,以 八相成道 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其中涉及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情节。成功还原释迦牟尼从拥有 人性 到被赋予 神性 ,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全过程。 除了对神话文本的深度解析外,作者广泛搜罗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等艺术瑰宝,图文并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释迦牟尼神话中描绘的世界。
本书以异文化的接受机制为视角,全面考察并辨析了奈良时代、平安至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这三个时间段中,不同文化客体、文化现象对《山海经》的接受过程与接受机制,不仅将《山海经》的传播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尝试,而且对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具有理论启发意义。
中国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电、鱼龙百虫, 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往往倏生倏灭,忽小忽大,诸神之间的关系、统属也变得极不稳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鉴于此,本书作者著名民俗专家栾保群梳理典籍,对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祇分门别类,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乱的民间众神各归本位。
凭借曾激发了无数读者对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格兰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趣的那种洞察力、说服力以及满腹经纶,斯蒂芬 格林布拉特现在又为亚当和夏娃的古老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将这一故事的起源追溯至人类的远古历史和希伯来人流亡巴比伦时留下的*种书面形式。他巧妙地刻画了使奥古斯丁将之置于基督教信仰中心的性与道德的冲突,他也描绘了它的多样化的产物:丰富的寓言、恶毒的厌女症,以及*终,那令人震惊的艺术再现 在丢勒的版画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得到了*鲜活的展现。 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曾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了深刻的意义,而格林布拉特则让我们意识到蕴含于这个故事之中的陌生感和宝贵财富。虽然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度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但我们现在转向利用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在随着西方文化演变而对我们人类*代祖先的
本书是近十年中国神话学研究前沿成果的集大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栏 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研究 已发表文章的精选本,包括神话学研究、神话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新神话主义潮流等。论文作者汇聚当代神话学界的知名专家,展现了中国当代神话学研究的发展面貌,可供神话学研究者及神话爱好者参阅。
本书英文版面世于1989年,是马丽加?金芭塔丝神话考古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书中综合运用考古学证据以及比较神话学、民俗学乃至语言学知识,通过对欧洲史前遗存中大量象征符号的解读,对前印欧时代“古欧洲”女神文明进行了重构。在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中,人与周围世界和谐统一;女神不仅是死亡的主宰者,更是生命的赋予者与维护者。随着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800年库尔干人的入侵,古欧洲文明被强行中断,欧洲世界从此转变为男性统治。
《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是作者王宪昭20多年悉心研究中国各民族神话的结果,也是国内部全面提取和梳理中国各民族神话母题的大型神话学工具书。本书的中国神话包括汉族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两个重要部分,是我国目前神话综合研究的实用性工具书和基础性理论成果。以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神话资料和个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田野调查采集的大量手神话资料为依据,共涉及中国各民族1万余部神话作品,从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意义的2万多个神话母题。《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依据目前世界神话学、民间故事学研究领域中通用的 母题 AT分类法 (Stith Thompson: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结合中国神话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神话母题进行的新的逻辑分类和编目。并通过神话类型的界定、细分将 母题 作
《中国神话大词典》是中国各民族神话之集大成者,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古籍记载,主要选收汉民族神话之见于古籍者,间收古籍记载中若干少数民族神话,计词条4000多条。内容涉及古代神话、仙话、历史人物神话、佛家人物神话、动植物神话、山川都邑神话,以及寺庙祠堂、名胜古迹神话等等,另有保存神话资料较多的书籍及有关法术、节日、风习等词目,以及含神话因素、已成口头习用语的词目,也在选收之列。第二部分主要选收今人记录的各少数民族口传神话,也收入部分今人记录的汉民族神话,计600余条。《中国神话大词典》以其广搜博采、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成为中国神话之。本书作者袁珂先生是世界知名的神话权威专家,功力甚深,尤其是在搜集资料、驾驭资料方面,颇具匠心,显示出其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本书的问世,不仅能体
本书作者通过剥开希腊英雄故事的神秘外衣,揭示其中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社会生活信息、精神文化含义和社会政治功能。增订版对初版的文本和注释进行了修订,并增补三章内容,以希腊古典文献中的东方传说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传说故事中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成分。增订版也对书后附录部分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千面英雄》 约瑟夫 坎贝尔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将这些故事中的共通的奥秘汇集在几百页的《千面英雄》中,将神话之源轻松显现在世人面前。 坎贝尔告诉我们,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考验:陷入险境,与命运搏斗;归来:At last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这是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 穿越古今,打通全世界神话中的经脉,帮助现代人重拾解读神话的本能,让希腊、北欧、印度、埃及、中国神话再度与我们对话。引领我们发现内心的奥秘,接触真实。鼓励我们开启生命的旅程,彰显生命的深层意义,为个人和社会寻找恩赐。 英雄就是能够战胜个人和当地的历史局限性的人,他们能够了解、接受并迎接命运的挑战。我
《巴比伦与亚述神话》为20世纪英国著名神话学家唐纳德 A.麦肯齐的代表著作,主要从种族、宗教。民间信仰、核心神祇、建筑、法律、贸易等角度,对三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史做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该书虽为神话研究专著,但行文流畅且富于趣味性,是一部了解巴比伦与亚述神话历史的入门读物。
本书为神话学界重量级人物李子贤教授的收官之作,既凝聚了作者近十年来的心血,又是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对活形态神话调查与研究的理论概括。本书中的许多篇章已分别在《民间文化论坛》、《思想战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其中有的获云南文艺界*奖 云南文艺基金奖一等奖,如《存在形态、动态结构与文化生态系统》一文;有的在刊物发表后引起了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上大篇幅转载,如《佤族与东南亚 U 型古文化带 以神话系统的比较为切入点》等文。
《众神之战》是一本印欧语系神话比较研究专著。作者聚焦的问题在于:古代印欧众神如何争夺*权力?通过分析众神间的战争模式,阐述了这些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似性。书中探讨了一些传统神话题材的起因,认为不同时期的社会编码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社会编码的研究方式为从整体审视印欧神话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本书英文版面世于1989年,是马丽加 金芭塔丝神话考古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书中综合运用考古学证据以及比较神话学、民俗学乃至语言学知识,通过对欧洲史前遗存中大量象征符号的解读,对前印欧时代 古欧洲 女神文明进行了重构。在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中,人与周围世界和谐统一;女神不仅是死亡的主宰者,更是生命的赋予者与维护者。随着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800年库尔干人的入侵,古欧洲文明被强行中断,欧洲世界从此转变为男性统治。
本书 反思 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国比较神话学的发生为基点,系统总结新时期以来比较神话学研究总体情况,从而探究作为交叉学科的 比较神话学 是如何、为何在中国发展起来; 创新开拓部分 围绕中国比较神话学从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学术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对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一核心问题,从七大国际前沿理论尝试中国比较神话学的范式开拓与创新。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 (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的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门类,神话或者说神话学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欧洲学者对古代希腊与罗马神话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在西方学术界,几百年来,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成果,但就世界范围内的神话研究而言,这不过仅仅是一个开始。世界这么大,民族这么多,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自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历史上都有各自创造的神话和类似于神话的传承和传说,所有这些,都能为和已经为神话学的研究提供异常丰富的题材,这中间就包括在东亚和南亚历史为悠久、文化底蕴为丰富的印度和中国,也包括亚洲主要的宗教之一的佛教。与希腊罗马相比较,东方历史上出现的神话和宗教,有许多不同的特质。正是这些特质,给神话学的研究拓展出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课题,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大大地推动了学
本书分析了神话神圣性的含义,尝试解开神话中隐藏的历史密码;分析了各类神话的结构含义,揭示了韩国神话中的 天神-水神信仰体系 ,对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神话,提出了新颖的解释观点,并为从整体上理解韩国神话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