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研究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影响甚巨。此次出版的由魏国王弼注释、楼宇烈校译的这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精)/新编诸子集成》,为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楼宇烈参考多种《老子》版本,对文字进行校勘训诂,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经文宏旨,时有真知灼见。可以说,此书是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欲了解《老子》一书及老子思想的*书,也是研究王弼哲学思想的*书。
本书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 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全真道研究》是由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主编的专门研究全真道的学术性辑刊,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本辑为第七辑,共收录文章11篇,内容为道教古籍文献、碑刻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及相关书评。
本书针对《道德经》的核心灵魂——第一章,采取讲座的形式,逐字拆解,针对“常道”“非常道”“可道”“不可道”“常名”“非常名”,“可名”“不可名”乃至于“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常有”“常无”全面解读,
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的“道家”,即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大抵黄老之学旨在治国养生,老庄之学则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家
《僧宝正续传》七卷,宋祖琇撰,辑录宋代禅林名僧三十人传记语要,于每一传之后附“赞语”。《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清朝自融撰,性磊补辑,收集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明末永历元年(1647),凡五百
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的“道家”,即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大抵黄老之学旨在治国养生,老庄之学则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家
《僧宝正续传》七卷,宋祖琇撰,辑录宋代禅林名僧三十人传记语要,于每一传之后附“赞语”。《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清朝自融撰,性磊补辑,收集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明末永历元年(1647),凡五百
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的“道家”,即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大抵黄老之学旨在治国养生,老庄之学则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魏晋玄学家
《长江流域道教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基于文化线路视角》在大量考察、调研、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对“文化线路”的界定标准,对长江流域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形遗产资源要素、无形遗产资源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长江流域道教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展开系统的论述,期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展示长江流域这条极具特色的沿线文化带。《长江流域道教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线路视阈下长江流域道教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脉络研究。通过对道教在长江流域传播与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其作为文化线路所具有的时间、空间和文化功能等特征。2、文化线路视阈下长江流域道教文化遗产有形遗产资源要素分析。通过对沿线道教宫观、名山的介绍分析,展示长江流域道教文化丰富的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