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旧名齐邱子,南唐时宋齐邱撰。此说见于宋初张耒宋齐邱化书后、马令南唐书和晃公武郡齐读书志。然与宋齐邱同时代之陈搏则以为非。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书》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俭化”。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艺、科技、学术思想以及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形成,扼要介绍了道都的历史、神话传说、斋醮仪式、修炼方术、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关系等等。全书内容广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的需要。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力求从各个侧面介绍道教的文化与生活。 上篇《道教与道教徒》介绍道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道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以及道教教职人员--道士。在本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道教文化之三个层次的精神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倡导尊道贵德、乐生重和,达到人格的高度完美。 中篇《道教生活及其文化内涵》是全书的主体,介绍了道教宫观的执事体制、管理办法、日诵功课、斋醮法会、修真养性、饮食习俗、服饰特色、道门禁忌、清规戒律、教徒学习、道医行医、敬神礼仪、道教节日等,力求全面反映道教徒的生活,准确的揭示其文化内涵。 下篇《道教文化的载体》介绍了道教宫观的建筑特点和全国主要名山宫观、宫观里奉祀的圣像、宫观里的陈设与法器,以及道教经籍总集——《道藏》。这些均属于道教文化之三个层次中的器物文化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本书以客观描述的形式,并根据道教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历史影响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道教政策方面的基本知识。其解释力求准确通俗,是一本让人了解道教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掌握有关道教基本知识的入门书。
一说起道教,就会想起那周游于太虚仙境、往来,于天地八极、吮饮玉液琼浆的神仙及所逍遥其中的神仙世界。确实,在人们看来,再也没有什么地方能比神仙世界更让人向往和值得追求的了:那神仙世界是自由、至善、完满、幸福的象征,它是人们精神世界中温柔的 希望之乡 ! 读罢蒋朝君先生所撰写的《斗转星移 张陵天师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一书,我相信一些对于张陵天师不甚了解或说印象模糊的读者会清晰多些,并能让我们进入对宇宙人生的大问题于深深的思索之中。 《大传》一书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能让我们加深对张陵天师的印象: 首先,可以让我们获得一幅张陵天师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为道教一代宗师的过程有一个比较真实可信的印象。 长期以来,有关张陵天师的史料文献只有片鳞只爪,而在民间社会中却流传着大量与张陵天师有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特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丛书。这套丛书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多种,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 我们首先重点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科技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
这是一本介绍与论述黄大仙的书籍,虽然属于宗教信仰范畴,但也有别于一般坊间的劝善传教书刊。本书将黄大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该信仰的形成、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功能,是一部兼具学术性、文学性与通俗性的优秀作品,有助于社会大众对道教文化的了解。 道教文化不同领域为丛将会分成不同系列出版,例如道教经典、道教善书、道教神仙、道教养生、道教科仪、道法道术、道教建筑、道教医学、道教艺术等等。每个系列虽然因本身内容所需而有其独特之处,但基本上所有丛书系列均会力图在以下方面显现特色: 1.出版的图书力求文字浅白通俗,表述生动、自然,具时代感及可读性。 2.图书内容以宗教为主,而以科学的态度,去理解阐释道教文化。 3.力求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4.针对读者日常所遇到的细节,将道教文化融入
这是一本介绍与论述黄大仙的书籍,虽然属于宗教信仰范畴,但也有别于一般坊间的劝善传教书刊。本书将黄大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该信仰的形成、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功能,是一部兼具学术性、文学性与通俗性的优秀作品,有助于社会大众对道教文化的了解。 道教文化不同领域为丛将会分成不同系列出版,例如道教经典、道教善书、道教神仙、道教养生、道教科仪、道法道术、道教建筑、道教医学、道教艺术等等。每个系列虽然因本身内容所需而有其独特之处,但基本上所有丛书系列均会力图在以下方面显现特色: 1.出版的图书力求文字浅白通俗,表述生动、自然,具时代感及可读性。 2.图书内容以宗教为主,而以科学的态度,去理解阐释道教文化。 3.力求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4.针对读者日常所遇到的细节,将道教文化融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遣产的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遣教是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一个研习中国文化的人,都无法回避道教的影响。本书引入全新的“图说”理念,结合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对道教文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全方位展示。内容涉及道教的教派、教义、典籍、神仙、修真养生、炼丹术、法术、名山宫观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方面面。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是了解道教文化和历史的理想读本。
本书从关公生平谈起,结合传说内容扼要叙述关公从人到神的传奇演变过程。首先介绍山西解州关帝庙,该庙作为世界上*的关帝庙,历年来香火旺盛,祭祀活动频繁,备受关注。接着探求台湾关帝信仰的源头,也就是从大陆到台湾的传播过程,介绍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铜陵关帝庙。本书的重点是台湾的关公信仰,透过琳琅满目的关帝庙和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两方面,来展现台湾关公信仰的繁盛。
1973年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其中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大批抽书,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本辑推出之是,适逢本刊督辩、香港道教学院院长候宝垣道长八十寿诞。侯道长原籍广西贵县,自幼慕道,年长入广州至宝台皈道。五十年代初抵香港,创立香港青松靓,献身于道教事业。五十年代首辩赠医施叶,冬账衣被;六十年代后创办安老院、西医赠诊所、中小学和幼稚园等社会福利事业。
蜿蜒几十里的香阵,一百多队的民问艺阵,几十顶神舆,数万人排成一条长龙,跋涉在田野乡镇,绕境游行八天七夜……这样的民俗盛典,凝聚着台湾同胞对妈祖信仰的虔诚之心。千家香火,万人寻根,都朝着他们的心灵圣殿。 打开本书,你就能看到妈祖信仰在台湾的盛况,了解台湾民众生活的趣味和他们的文化性格。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宝库中,箴言规箴类著作堪称一枝奇葩,它们多出自名贤哲人之手,有感而发,富含哲理,奇思妙语,耐人寻味。通过自然的山川风物、世态的兴衰治乱来观照人生的真谛,阐发修身养性、处世接物的法门玄机,其中许多话已成为脍炙人口、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充满东方智慧的奇书宝典,我们策划出版这套《古代人生哲学丛书》,收录《呻吟语》《官箴》《臣轨》《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幽梦影》《小窗幽记》等四十多部名作,编为八册一次推出。在编选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许多甄别考辨工作,每部书都选用精良底本并标明版本出处。注释务求详备有据,今译尽量通俗达意,努力在古老智慧和现代心灵之间架构桥梁,使读者在悠闲的品味中汲取人生哲理的滋养。由于注译者水平所限,加之其中不少
老子所著《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期。这是中国文化*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道德经》问世以后,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给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以深刻的影响。它对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作了开创性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