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信仰、经训典籍、教义学说及社会思潮、教法制度和礼仪、派别与社团组织、中外人物、历史事项、圣地寺院和古迹、各国伊斯兰教及传播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穆斯林民族、常用术语等部分。在伊斯兰文化方面,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哲学、伦理、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文字、书法及各门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思想、文化史为主线,贯穿于各类条目中。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成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贺满,使用权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造像量度經》的標點本,本經是說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經典,原屬藏傳佛教系統,自清代漢譯後,對漢化佛教的造像規格產生相當的影響;二是南宋《重編諸天傳》的標點本,《重编諸天傳》主要論述天台宗伽藍安置的“二十諸天”之由來和事缘,並依《金光明懺法》等經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說》,介紹了漢傳佛寺的佈局和結構,以及佛教諸神的淵源流變;四是《密教印圖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內涵,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成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贺满,使用权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本书由上下两编共十五章组成,上编七章集中讨论《周易》古经(本书简称为《易经》),下编八章集中讨论《易传》。在上编七章中,主要涉及了卦爻象,卦爻辞、象辞关系、卦名与卦序、《易经》的成书年代、《易经》的性质、以及《易经》中的人道教训等七个专题。下编的八章,主要讨论了孔子与《易传》、《易传》成书的时代、《易传》成书的思想文化资源、《易传》解经的合理性、《易传》解经的思路、《易传》中的天下问题、《易传》中的“道”、《易传》与中国哲学等八个专题。本书力图透过与《周易》经传相关的这十五个专题,看一看在经传研究的领域中主要存在一些样的问题,其中哪些问题是传统易学讲对了,哪些问题是近人(或今人)讲对了,哪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尽其可能,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
本书据张世英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长春讲课录音整理,全书共五讲,分别为:靠前讲,黑格尔哲学体系三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讲,《精神现象学》;第三讲,从西方哲学史看黑格尔关于如何把握优选统一体(“保证”)的理论;第四讲,逻辑学;第五讲,精神哲学。这是一本通俗易晓的入门书,受众广泛。
苏格拉底把一些东西与另一些东西联系起来,或者把一些东西与另一些东西分开,出其不意地迫使我们起而顿悟。《王制》就是一次形式分析,它之针对美、善和正义,是就这些东西对我们理解正义有所贡献而言的。分析的程序是双重的:把正义与其他东西并置,又把正义与其他东西分开。它既分隔又结合,然而分隔和结合使得任何论辩都不能平滑地前进,因为,正是论辩中出乎意料的断裂和出乎意料的接合,构成了形式分析的行进路线。
本书记述一支诞生浙江籍的嗣法达摩嫡裔,弘扬西来的大意,设炉鞲,开法筵,树法幢于浙中、别省、别国和海外者。全书分十三篇,收禅师七百余,据史料分五段撰写,详尽地对浙籍禅师出家、受法、出世、住山、法语、圆寂、奉塔、塔铭。
作者曾在2007年出版的《孙正聿哲学文集》的“后记”中讲了这样两段话:其一,“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构成特殊的生活意义。科学家为人们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家为人们激发生命的活力,政治家为人们开辟生活的方式,思想家应当为人们提供真实的思想。真诚的研究,真切的求索,真实的思想,应当是每一个以‘思想’为生的‘思想者’的存在方式”;其二,“我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最为看重的有三个东西,一是思想,二是逻辑,三是语言。所谓‘思想’,就是要有独立的创见,这就需要‘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逻辑’,就是要有严谨的论证,这就需要‘在讲理上跟自己过不去’;所谓‘语言’,就是要有优美的表达,这就需要‘在叙述上跟自己过不去’。写作是艰苦而又快乐的创作过程。
为了涵盖古今汉学进展的全面状况,本书系分为三个系列: 一、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翻译); 二、当代海外汉学名典译丛(翻译); 三、海外汉学研究(著作)。 “汉学”这一名称,国内外学术界多数人认同,也有少数者有不同意见。我们不准备用很多精力界定这个名词,我们只是把过去和现代人们已发表的和正在从事研究的这一类译著汇集起来,总之,都属于中国文化这个大范围之内的学术著作。正如“现代新儒家”,这个名字的内容,海内外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标准。因为它属于中国文化这个领域,本书系也将包括这类译著是同样的道理。它属于中国文化这个领域,本书系也将包括这类译著是同样的道理。
印度因明学(逻辑学)是古典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他有希腊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中国逻辑学(墨子名学)等。 本书论述印度古典逻辑学的基本要义,其篇幅短小,论述则精当,把印度逻辑哲学方面的思想收集无余。其主要内容包括:1、知识;2、知识的来源;3、感觉量;4、推理量;5、圣教量;7,因果;8,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9、真确原因的要件;10、非正确知识;11、谬误推理;12、观点说与或然说。
本書采用反切系聯法考訂唐僧慧琳《一切經音義》的反切,得到其聲類和韵類系統,並認為慧琳反切反映了跟《切韵》音系不同的語音系統。
北宋后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文化落后的金人又将灭宋,承担不了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重心由北方的中原往南方转移,儒佛道诸种形态都聚焦于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朱子在武夷山五十多年,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之学,建立起完整严密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的国家文化重心——武夷文化。朱子拨千年之乱而反正,把中国文化的主导权从佛道那里夺过来,使中国文化返本归位,重新树立起中国主体文化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编年的顺序平实地叙述了马克思的著作,并偶或提及某些传记方面的细节。后半部分划分为异化、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意识形态、劳动、阶级、政党、国家、革命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等不同的主体,分别概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观点,并摘录了相应的原著,每一章都列出了完整的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作者对马克思的正题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做了简短而全面的评价。
以前的研究者将陈那《集量论》开创的新量论置于体系核心的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逻辑学研究。然而,以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天主《因明入正理论》,特别是以后者为中心所展开的中国和日本的因明研究,却是有着与此完全不同倾向的逻辑研究。虽然传说《集量论》曾由义净译为汉文,但译出十四五年后便失传了。因此,那种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逻辑学量论研究最终没有在中国和日本生根发芽。不过,中国和日本自接受因明以后,便将其作为佛教研究的基础加以学习和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在南都北岭的佛教各宗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竖义制度中获得了稳固的地位。因此,研究者层出不穷,且留下了众多的撰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澄清上述因明研究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和传播状况。
《吕祖谦年谱》是作者杜海军在充分吸取旧谱优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计20余万字。从新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更详尽的吕祖谦生平事迹,还能展现时代的特点、家族系谱、交友状况、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 本书对后人系统了解这位的思想家,这位少有的能与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友好相处,在交流中提高、升华的虚怀若谷的大师,是大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