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套丛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各民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展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实地调查的手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这套丛收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这样说,有一册民族知识图书在手,即可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面貌。因此,这套丛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该书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图书之一。
本书实为萨林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全部内容的浓缩,展示萨林斯心路历程的某个小小部分。在这篇长文中,萨林斯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成的文化符号逻辑,而且还包括对一系列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的批判。他认为,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正是西方文化符号逻辑和宗教神话的合法化和延伸,它们的基础并非是基于对现实的忠实观察,而是基于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教神话表述。
羊是世界各族在其游牧时代饲养的家畜之一。彝族直接导源于远古中亚地区的牧羊民族西羌,彝族羊文化是贯穿于彝族人民从远古开始直到今天的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之中的,本书在系统梳理彝族羊文化的现状与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吉符卍、卍的起源及其在彝族世界观和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经研究揭示:卍(卐)或十,在彝族文化中其实就是一对相交的羊角。这一结论是对卍、卐符从起源到发展、从具象到抽象、从巫术实践到哲学观念作出的系统性概括。在世界性的卍、卐文化符号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仅从彝族文化事象来看,卍和卐这两个文化符号是彝族羊文化的二元对立的哲学主题的表达方式,其哲学升华物——万物雌雄观及卍、卐所表征的科学技术结晶——彝族十月太阳历,皆为彝族人民贡献给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财富。
对孝德的强调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孝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基本元素,进而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本书分为五章。章讨论孝观念的涵义、起源和发展,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以及孝与中国人自我建构的关系;第二章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观;第三章探讨存在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危机,以及如何通过孝道教育等基础道德教育进行应对的问题;第四章讨论孝与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以及由孝道危机引起的部分农村老年人的艰难处境;第五章是全书的总结篇,就“孝”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独弦琴是京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独弦琴只有一根弦,琴弦长80厘米。演奏时右手扶琴,左手以小竹片拨动琴弦,可以奏出四个音和装饰音,声音委婉动听。独弦琴单纯美清雅,音域宽广,风格独特,一般用于唱哈时伴奏,有时也用于舞台演奏,是京族文化的象征。
本书是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辑的关于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的报告的系列之一。本书由怀集县“标话”集团调查资料与龙门蓝田瑶族调查两个报告组成,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在对上述两地壮族和瑶族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文献,两份报告对于民族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该套丛收的内容主要包括各民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地调查的手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这套丛书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这样说,有一册民族知识图书在手,即可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面貌。因此,这套丛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该书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图书之一。
闻名遐迩的“西南山”——云南武定狮子山,山门石牌坊勒联曰:“山藏龙伏隐高峰,永作滇云盛事;天谴狮蹲留宝地,详钟罗婺灵源”,言之凿凿,狮子山不仅是滇云名胜,而且实在是罗婺故地武定的地方不绝如缕的福祚渊源。美妙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文化景观双壁辉映,连缀成入目入心,挡不住的多元诱惑。本书拾掇狮子山自然景观、正续寺宗教源流、建文皇帝逊国隐遁传说、罗婺部落兴衰更替历史、罗婺文化光彩夺目……旁征博引、发幽洞微,融史料性、文学性为一炉。不愧为解读狮山文化与罗婺文化的入门读物。
人的名字,与姓氏一样,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识别和称呼由父母特定的一个符号,也寄托着长辈对子女的殷切希望。 以上实例说明,满族的同一姓氏可能出自不同的地方,并非居住某地就以某地名来命名姓氏,虽然姓氏与地方相同也不能千篇一律的肯定是以地名而取姓氏。当然,由于《钦定八旗通志》等官书典籍修于清乾隆年间,成书较晚,自然有从原姓氏的祖居地分散其他各地居住者,形成一姓多地而居的局面,造成一姓多地而居的事实,但也无法否定不同居地的满族人不谋而合的取同一姓氏的可能,这与不同地区的人们取同一名字一样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满族姓氏当中有些姓氏与其居住地的名字相同的现象确实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但归根结底是以地名而取姓氏还是因姓氏而名其地,是一个颇费心思的问题,需要仔细加以探
两姚位于滇池与洱海之间,姚巂古道贯穿而过,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境内各民族自古以来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本书采取“漫话”的形式,对两姚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了概括和勾勒,显示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命活力,展示了传播文明、促进文化交融的各民族精英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杰出贡献。同时选择姚安马游和大姚昙华山两处的彝族文化亮点,作了描述和评价,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特色和无穷魅力。
鉴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古代文化,往往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联系,各种古籍中难免出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但为了反映历史的真实,在翻译整理过程中,我们保持了各少数民族古籍的原貌,以便后人进行研究。希望读者取其精华弃其糟柏,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 根据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以及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指示精神,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我们在抢救、整理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陆续出版一些少数民族古籍,供各族人民、科学工作者阅读、研究和参考。但由于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整理编译水平有限,出版的古籍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共同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人中总数的百分之八,但分布很广,且多处于边疆地区,那里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和巩固国防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经验证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各民族亲密互助、团结友好的局面,而团结首先有赖于相互了解。建国以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介绍了解放后各民族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情况,我社决定陆续出版一套以文字为主,适当配有反映少数民族特点的照片的民族知识丛书。本书既是其中的一种。
本书主要讲述了怒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怒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实地调查的手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这套丛书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这样说,有一册民族知识图书在手,即可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面貌。因此,本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本书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图书之一。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各民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实地调查的手珍贵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本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本书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本书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该书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图书之一。
《人的使命》是费希特在柏林大学任教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作品通过“关于怀疑”“知识对话”“信仰本质”三个方面的阐述.展示了哲学家坚持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观点,并断言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实质都来自意识主体。费希特把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共同根源叫作“自我”。这个“自我”,不是人的有限经验的自我,而是*的无限的自我,并将“面向自我、反思自我、想象自我”作为自我的纯粹的精神性活动。这是一本为普通公众而不是为哲学家而写的哲学著作,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小册子的旨意,就是试图对这些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概念,作一些粗浅的阐述。但是由于我的马列主义和*思想的水平很低,可能没有把问题表达清楚,只能算是自我再学习马列主义和*的民族理论的一些零星体会。文章逻辑不严整,言而无文的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是各时期的文章,重复之处也不少。不过其中也可能有一管之见,一得之愚的己见,对长期被极左思潮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大民族主义民族观弄得模糊不清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也并非都是前人说过的陈言。 例如,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上,长期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友好和平团结,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主流,不友好、不和平、不团结只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支流,只是短暂的现象。我认为这种说法,既不符合马列主义和*思想的观点,也不符合历史上民族斗争的实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