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以北京城市传媒生态系统为考察对象,深度剖析其在服务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服务首都特大城市治理领域开展融合创新的基本历程、主要路径、特色理念、发展战略。在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融入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媒介深度融合与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个案。
大数据时代,政务新媒体横空出世,成为各级党政部门为民服务、与民互动的重要渠道。 中山发布 微信公众号自2014年上线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政务新媒体中的佼佼者。 本书回顾了 中山发布 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精彩案例、主要成绩等。穿插众多精彩案例,图文并茂展现了 中山发布 化身 小布哥 ,成为粉丝的贴心好朋友,在日常运营中,做出有亮点、有价值点、有记忆点的新闻;在突发危机事件面前,冷静应对谣言,速递真相,让舆情降温;在推动政民顺畅沟通时,帮助重塑活泼、亲民的政府形象,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本书可成为广大政务新媒体的参考指南,也可为关注新媒体与大数据、社会转型、政府治理改革等问题的读者提供一个观察窗口。
《光明学术文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出版工程采取“媒体发动,学界审评,光明出版,社会馆藏”的形式,常年征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原创学术成果,及时向社会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发现、新进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冈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一书关注新媒体内容层面的生产与编辑,以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译为主线,突出重点、有取有舍,选取新鲜的案例,同时力求文字简洁,内容浓缩,易于理解与操作。内容涉及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网络新闻评论、移动终端新闻编辑等。《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教材,亦可作为业内人士的参考用书。
本书从时政、经济、社会、网络四个维度梳理了2019年的网络舆情热点,勾勒出2019年网络舆论场的概貌。无论事实描述还是评论分析,都力图客观理性,以重现网络舆情的演变,进而呈现网络如何反映、理解并塑造社会现实。
《新媒体前沿书系·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与应对的比较视野》系我主持的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网络应对重大事件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103020106)的成果之一,是在我所指导的硕士生们(涉及2008至2011四届学生)的鼎力协助之下完成的。 《新媒体前沿书系·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与应对的比较视野》的撰成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 阶段,可称作多向探路阶段,主要是前期准备和阶段性论文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可称为反思总结阶段,主要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撰成书稿。参与这一阶段的主要是李珊珊、田园两人。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先由李珊珊协助本人经过整合、补充、拓展、提升,完成了《新媒体前沿书系·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与应对的比较视野》的稿;之后,则由田园
互联网舆情发生的起点、传播的场所、发展的途径、演化的轨迹都在互联网中。作为一种连接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纽带,互联网舆情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认识这些规律以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益于降低互联网舆情中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分析互联网舆情背后的事实。以此为出发点,李维杰、刘晖、吴世忠编著的这本《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力求回答和解决三个问题:互联网舆情与传统舆情本质区别有哪些?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互联网舆情使之风险小化?普通人在应对互联网舆情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本书适合互联网舆情研究人员和党政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企事业单位中专业从事舆情应对处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以网络媒介的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逻辑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分析出了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新特质。作者认为,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形式,其peer to peer 的技术思想架构赋予网络媒介平等、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技术价值理念,但其社会应用依然摆脱不了现实政治权力的干预和操控,因为网络媒介就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因此,社会对网络媒介的具体应用使得网络媒介同样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是由于技术原理不同,使得网络媒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统信息媒介相比,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本书梳理出中国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具体特质,如: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意识形态的共在与复杂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和不安全对抗性。本书结合这些特质,提出中国网络媒
这套教材由网络传播基础与网络传播业务两大方面组成。其中,网络传播基础方面包括网络传播史与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史的编写,是在电子媒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阐述网络的历史,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网络传播理论,则研究网络传播在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加深学生对网络现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上来把握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业务方面包括了对网络传播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业务领域基本技能的阐释。从新闻采写,到视音频技术,到网络广告和网站管理,一系列实务化教学内容的导入,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经过了周详的协调与规划,这套“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既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可以集中起来使用,作为网络传播专业的成套教材;每本又具有相对的独
黄秋儒、殷俊编写的《数字全景虚拟展示与应用(附光盘高等学校十二五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将重点介绍全景展示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软硬件的配合使用。教材详细介绍了当下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全景制作软件——造景师、造型师及漫游大师。通过循序渐进的阐述方式,教会读者如何使用该系列软件,从而制作出新颖的虚拟现实系统。本教材进一步推广全景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观众接受、了解数字化全景的概念,并将它与现实运用相结合,更好地达到服务全民的目的。读者在阅读该教材时,可配合计算机同步操作,以便更深刻地掌握教材中的信息。与此同时要求读者勤加练习,将作品做精做细,在同类作品中突出自己的技术特点。
当前,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新环境、大数据处理的新挑战、提高治理能力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网络舆情的新特征,持续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不断认识互联网规律,发现网络社会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推动网络强国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唐涛所著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正是沿着这样的思想脉络,从分析网络舆情新特征开始,观察网络舆情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所在,从系统治理理论切入,构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框架。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总第2辑,第二卷辑主编杜骏飞,包括:网络传播与社会管理,观点,论文,研究生专栏,关键词分析,媒介经验,文献。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第1章:引言中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并且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网络舆情发展的国内和国外现状,提出了本书采用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演化相关的理论概念,了解网络舆情的定义;其次,介绍了复杂网络的概念,通过对基本模型的统计描述对比,得出了本书采用的无标度网络模型;*后,介绍了本书网民之间的交互规则遵循囚徒困境博弈,介绍了博弈理论中的各种概念。 第3章:根据囚徒困境博弈建立了网民之间的博弈模型,明确了博弈主体、博弈策略及博弈收益,之后加入BA无标度网络,建立了基于BA无标度网络的舆情演化模型,并指出了本书所用的迭代规则。 第4章:首先,介绍了本书主要应用的仿真思想 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其次,在第3章模型的
《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研究》一书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微博样本的分析,将意见领袖从一般网友中分离出来,并进一步对意见领袖的传播结构、话语框架、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微博舆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加深学界和业界对网络舆情规律的认知。
本书分七章,探讨了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媒介产生的背景、运行特征、主要功能及转型期网络媒介社会资本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本书理论与市政研究相结合,详细探讨了网络媒介社会资本的各项重要特征,对其他研究者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
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这些多媒体报道的基础手段,特别是它们在网络中的特性及制作、运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详细分析了单媒体整合为多媒体的原则,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几种多媒体报道形式。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