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五行学是汉儒以《尚书·洪范》为基础,杂合阴阳、五行、月令、星占等多种数术知识而构建的一种儒家灾异学说,它包括夏侯始昌所立师法、刘向说、刘歆说、班固说、郑玄说等不同形态,是相对独立于《尚书》学的别传之学,与《易》占侯学、齐诗翼氏学、《春秋》公羊学及纬学等共同构成汉代儒学的灾异论体系。本书将在全面辑佚汉代《洪范》五行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汉代《洪范》五行学的发展脉络,探讨汉儒如何通过一系列阐释手段,实现数术这一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
胡乔木(1912—1992)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长期担任文化思想和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职务,在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卓越的贡献。这部文丛收录了胡乔木几十年来对上述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讲话、谈话、书信共264篇,其中有一半没有公开发表过,相当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胡乔木在这些领域的指导作用和学术成就,说明他不愧为中共党史研究和编纂工作的开拓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文字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推进者。这部文丛是胡乔木毕生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对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也有长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书是谈语言文字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谈起话来,幽默诙谐,灵活多变,得心应“口”。别出心裁,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和折服。他常常在漫不经心、东拉西扯的闲谈中藏否人物,评点历史,纵横挥洒,使人不亦乐乎。他常先说一句令人开心的笑话,然后发挥渊博的学识,探究引申,因人因时因地,有时直解,有时别解,有时拆字,有时拈连,有时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有时抓住一点因缘予以发挥,纵横捭阖,将语言艺术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让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留给后人鉴赏。 本书从毛泽东一生中运用语言的精彩片断中,筛选出260则小典故。本书融故事性、哲理性、娱乐性、睿智性于一体,既有严肃的政治态度,又有轻松愉快的生活情调,融合了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是享乐和增长见识兼备的通俗读物。饭后茶余欣赏这些趣闻,不但可以对身心有
毛泽东的文章,值得读、需要读。 毛泽东的为文表达,包括措词、断语、修饰、口吻、文风,早已是中国当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文章中的才思、智识和卓见,也早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本书作者多年来悉心研究毛泽东的写作之道,倾力探究毛泽东的文章密码和语言魅力,用功甚勤而有心得,且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学立意,学章法,学变通,学才情,学言之有物又放诸四海,学超拔高迈又实事求是,所学必有裨益。 毛泽东文章之道,诚为为文者所必习。
本书以依存语法和配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大规模的真实语言行为数据,探索了汉语和英语的十种句法属性/单位的计量特征,挖掘了这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共同的语言结构规律和存在的一些差异。本书定义了多种新的语言属性/单位,采用多种线性和非线性的方法探索它们的分布定律,发现它们均符合齐普夫分布,均为语言多样化进程和省力原则的结果。研究为建立基于依存关系的协同语言学的语言模型打下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构建具有科学哲学意义的语言学理论。
作者是当今在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两方面都取得绝高成就的专家。其著作《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经典著作,其所编教材《中文听说读写》是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文教材。本书收集作者散见于国内与国外学术期刊的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要论文,分为语法研究和教学研究两章,共29篇,包括《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状语和补语的比较》《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超越分句的语言成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中美常用教材语法比较》《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是对外汉语教学从业者的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极其发达,中国的饮食以味道为中心,与味道有关的汉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汉语的表达。本书以文字为核心,选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香、臭、腥、膻16个与味道有关的汉字,每个汉字作为一章,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全面阐述其字形演变,字的含义及其演变,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民俗文化等。在内容编排上,味字为总论,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等为口味,香、臭、腥、膻等为气味。通过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阐释各种味道的内涵与外延,讲清楚各种味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从而让读者全面、深刻地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也称“引注语”“俏皮话”。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群众喜闻乐见,是汉语语汇百花园中一簇奇异的花朵。 本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歇后语研究框架系统,对歇后语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语气类型、取材、语义认知、变异、修辞、规范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挖掘了歇后语所的文化内涵,解析了的歇后语的人生经验以及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体系,对我们了解歇后语知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很有帮助。
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两分法理论,认为语言可以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本书以此理论基础,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类型归属。针对目前该理论研究中的存在的内容失衡和方法论失当问题,本书一律采用语料库、诱导实验、问卷调查、SPSS统计等实证方法,严格遵守Talmy对语料的要求,同时克服既往研究面过窄的问题,对两分法理论所基于的五类宏事件都进行了全面研究。本书结论支持现代汉语普通话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混合型语言。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第 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重点讨论Talmy语言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以及目前本领域研究的缺陷。第二部分研究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理清了Talmy卫星语素概念,专门研究了运动事件中学界很少研究的问题,即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问题。并引入新的事件切分理论
认识论的发展,一方面已经倒向自然主义,或多或少地把认识人类思维本性的方法论与认知科学的方法论相等同;但另一方面,一些当代认识论选择了与认知科学彻底决裂的方式,把认知思维的本性视为一个先验的问题,从而用对语用主义的社会历史实践的问题探究,替代对人类思维本性的探究。这实际上等于彻底放弃了对人类思维本性的研究。这里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科学主义把表征自然主义化(还原为被唤起的刺激),世界因此失去了与主体的概念表达的关系;另一个问题是语用主义把概念同化于经验的概念,概念丧失了它的推论性,这与科学主义从另一头把概念视为一种标示事物的能力一样,概念被剥夺了表达的权力。布兰顿系统地探讨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借用黑格尔、康德、弗雷格和塞拉斯的思想,重塑了世界与主体的人的概念表达之间的关系
本书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年度报告。全书以专题论文的形式,从总整个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角度,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对于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状况了研究,同时对上海的
本书是《翻译方法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的近期新修订本,作者充分吸收翻译界和译学界的反馈意见,并将学界近期新成果融入其中。本书主要围绕一线译者、习译者及爱好者,为其展示“如何翻译”的规律与系
本书由史而论,史论结合,以论为主。书中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作为文学的圣经”进行了整体研究,填补了我国系统研究圣经叙事领域的空白。全书对圣经文学研究的源流作了精辟评述,由“圣经叙事批评的理论构架”“人物
这是清朝学者伊秉绶撰写的一部俗语辞书,共分名、言、事、物四大类,每个大类收录相应的词语,约600条,内容涉及天文、时令、称谓、官制、建筑、传说、风俗、饮食、言语、服饰、名物、动植物等等,然后引书证探源
本书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对现代汉语指人名词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由计算机处理汉语引发的语言工程的系统性、两可现象与语法规则、语法、非语法形式与静态、动态等问题。
本书提出了基本分词单位的概念,从句法语义的角度研究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基本分词单位及其判识问题。识别基本分词单位要考虑它的“饱和度”。“饱和度”是基本分词单位的一些倾向性极强的句法语义属性,主要包括:结构饱和度、语义饱和度、句法饱和度和概念饱和度。 第二,基本分词单位的语义特质。基本分词单位常常呈现出一些语义特异性,主要包括转类、转型、语义漂白、宾语抽象化、不及物化、语义整合和语义专门化等。 第三,基本分词单位的句法简约性。非基本分词单位呈现出芜杂参差的句法格局,但基本分词单位句法上趋于简约同一。以二字动结式为例,基本分词单位在责任者指人化、受影响者抽象化、论元结构对称化(配价偶化)、时相持续化、语义指向右指化等方面存在句法共性。 第四,基本分词单位的类序变异。以“V+V”类序为例
外国留学生的手写汉字因受其母语及汉语水平的影响,会出现多种类型的书写错误,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的难点之一。采用数码纸笔采集的外国留学生手写汉字含有笔画及其采样点的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分析其书写过程,有利于提取各种书写错误。 本书主要研究识别具有笔画错误的汉字,匹配书写笔画与模板笔画,并提取多种笔画错误;采集了来自14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的手写汉字共计19000余份,涵盖500余种字形;开发了原型系统,对汉字识别、笔画匹配、可视化与人机交互校正、笔画错误提取等进行了实验;根据学生的汉字学习过程,原型系统在真实教学场景中进行了跟踪实验。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法国诗歌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也是作者长期研究法国文学的经验结晶。该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法国诗歌和流派,而且以强烈的批评意识,从当代视角出发,凸显出诗歌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