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学家王畿(号龙溪)推崇“自然”、“真狂”、“无欲”、“自悟”,创立了“龙溪心学”。嘉靖、万历年间,龙溪心学在广泛传播,并远播到日本等国,这使得《西游记》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学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础上以龙溪心学为哲学起点进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西游记》由此诞生。本书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展开龙溪心学的传播与《西游记》研究。在厘清龙溪心学学术个性基础上,分析《西游记》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学意蕴,揭示了《西游记》高扬主体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乡愿,并主张主体以自省的方式展开心性修持、顿悟彻悟,而达到自然无欲,回复本体至善的主题思想。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华西甘孜藏族自治州模式》以“华西-甘孜模式”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华西医院近年来在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强化基层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共赢医疗生态圈的相关经验和探索实践。
摆脱了仅仅从破译历史与现实的隐喻去解读《故事新编》的做法,突出了“多重文化视野中的小说文本”这一主旨,既注意细致解读作品的戏拟、隐喻、文体、现代技巧等形式意味,又注重在多元文化视阈里对其进行综合辨析,其具有独创性的阐释。
《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928-1949.9)》为2012年广西教育厅人才资助项目。《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928-1949.9)》的研究对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潮术语自20世纪初进入我国至今,始终并行着误读的声音。五四时期的写实主义、30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4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的现实主义)均是被误读的伪现实主义,而非世界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习书以现代性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重新廓清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整体面貌,梳理其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还原其本真面目。
对鲁迅这样丰富复杂、多面立体的文化巨擘,不能用简单的贴标签、戴帽子的方式。细读鲁迅文本,体察字里行间的情感思绪,把握分寸,避免偏颇,是学习鲁迅的正途。细读文本,常能发现问题,领会涵义。本书收录的文章,解读鲁迅著、译文、语录乃至手迹和照片,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或能有助于读者感悟和认知鲁迅。
《五洲红楼》集合了海内外喜欢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一众学者,各家各抒己见,共同为“红楼”解梦,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由于专业和各自喜好的不同,本书文章各具风格,自成角度。内容丰富,可谓精彩纷呈。
《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三集》精选清末民初小说作品130部,考察其版本状况,简要介绍相关信息,试图为读者认识清末民初小说(包括创作与翻译)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料,也为学界正确评价清末民初小说打下基础。与同类成果比较,《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三集》所选择的旧版小说作品特色鲜明,既有广泛性,又具代表性,既有丰富史料性与学术性,又具图文并茂的通俗性与趣味性。
韩国文学史里描述和探讨的是古代朝鲜半岛的汉文学,日本文学史里探讨的是古代日本列岛的汉文学,这些都自不待言,而古代与中国有册封关系的琉球王国时代的汉文学,也在日本文学史里探讨。对于越南人来说,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汉文学都属于域外汉文学,而对于中国来说,域外汉文学则是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各国的汉文学。所以,如果同样使用“域外汉文学”的概念,实际上却是各有所指。不管这些文学在内容上有多么不同,在用汉字书写这一点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当需要把它们一并纳入研究视野,并且展开国际合作研究的时候,人们就希望找到一个公认的表述方式。迄今已有东方汉文学、东亚汉文学等说法,我这里采用的是亚洲汉文学。说法不同,所指大体相同。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 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收录了宋代与苏轼并称“苏黄”的作家黄庭坚的诗词文名篇,配以现当代学者、文学家所撰写的精彩赏析文。前言简要介绍作家生平和成就,附录《黄庭坚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以年表的方式让读者对其所处时代、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有一直观了解。
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先生的全新文化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重要作品,共分“史记”“书生”“怀人”“家国”“天下”“情怀”六章,涉及关于近代史、学术史、知识分子史、地缘文化、文化批评等多种主题。许纪霖自称“无法归类的蝙蝠”,游走于左与右、传统与现代之间,学术立场中允、不激进。许纪霖对学界和社会文化事件触觉敏锐,以独特的角度和案例分析切入研究,从而观照出社会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背后不为人所察觉的深蕴。
本书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家庭照料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全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分为八章。靠前章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出发,阐释了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梳理了靠前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三章阐释了积极心理学和家庭照料自我决定论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提出了本书的实证研究方案;第五至八章提出家庭照料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观点,通过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语部分对本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论庚辰本(增补本)》是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的红学名著。作者经过考证提出,《红楼梦》庚辰本是据己卯本抄的,庚辰本是曹雪芹身前最后、最完整、最接近原稿的一个本子。本次再版单行本,以冯其庸《瓜饭楼丛稿·漱石集》为底本,增补多篇相关文章而成。其中凝聚了冯其庸近三十年对《红楼梦》早期本版研究的重要观点,也提出了值得探索的问题和方向,对庚辰本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伏尔泰、歌德、马志尼、赫尔岑、马思、顾拜旦、德工威廉二世,哈耶、以赛亚·伯林……这些欧陆不同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一个共同的特征而被伊恩·布鲁玛组织到一起;他们或是深切的“崇英者”,或是“仇英的崇英者”。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有着令人歆羡的自由贸易、远征探险、自由和理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还有教育“特产”公学及其培养的“英国绅士”。三百多年来,崇英风尚吸引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个国的自由主义者,“英国性”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然而作者也指出,英国迷心目中的英国往往只是想象的产物,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充满幻想的,很终都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因幻灭而暗淡了光彩。
《思想的对话--文学与文化之间(精)》主要以对话和访谈为主要形式与国际学界针对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国际汉学三个部分展开学理性对话,涉及到这三个分支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包括国际人文学术资源、理论特质、话语形态、批评指向、学理方式以及中国大陆的接受与研究等相关问题。对上述三个领域中的学理性问题在深入思考和严谨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具较高学术价值。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为丛书之一,对当前文学症候作了深入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无疑,这套规模相当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丛书,不仅仅是这些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诗学”作为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是指关于文学的理论。“三峡诗学”是关于三峡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学科,可以置于“三峡学”的体系之下。 本书主要探析了以诗为主,包含了词、赋、和散文的三峡文学与三峡地理、历史、文化的关系。 书中从三峡的地貌景观、历史文化、交通价值方面入手,探讨了三峡“诗性因子”的形成和外延,并展示了三峡对于中国诗做出巨大贡献的内在原因。该书通过对历代相关诗人在三峡的活动踪迹与创作实践的追索和整理,再现诗人与三峡的生活联系与精神联系。本书通过对历代三峡诗歌文本的解读和三峡诗论的归纳,寻绎出三峡在诗题、意象、体裁、主题方面的诗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