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纪念版)》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国靠前部小说专史。本书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到当时各种社会条件下进行考察,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为撰此书,作者辑录汉至隋之古小说36种,搜集宋至清末小说41种的史料,并参考明清人所撰著作70余种。本书以言简意赅之笔法,公允平当之态度,评判历代小说之思想、艺术,许多见解,至今仍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指导性意见。本书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优选水平。
《医易同源》(作者胡瑛君)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相关内容,试图以五运六气作为切入点来揭开中医学神秘之面纱,探求中医学产生之根源,还中医学本来之面目。一、《医易同源》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和研究的内容有:中医与易经的关系;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四季变化与伤寒、温病、脾胃的关系;药物药性的判断及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运、气”与药物药性的关系;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与组方原则;以及关于对中医的发展和中西医相结合的思考。二、本书的后半部分别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运气”的运行规律推演出的六十年(一甲子)五运与六气的变化情况;年运与六气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与疾病产生的关系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目前,对海子“小诗”,即他的“抒情诗”的研究可以说是种显学,但学界很少关注他的长诗(“大诗”)写作。基于此,本书对海子的十部长诗展开论述,结合了海子小诗及相关评论文字,建构了海子“大诗”诗学思想形成的精神轨迹,以期时代能够重新认识海子的诗学和文化价值。本书不仅解读了作为诗人的海子,同时,也解读了海子长诗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对当代理论建构的话语影响,让读者领略海子大诗所追求的诗、哲学、神性合一的心灵价值与生命意蕴。
《梅杈楼文集》内容的大量篇幅是对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各早起钞本以及版本的研究、作者曹雪芹的思想矛盾和《红楼梦》中存在的“冬底”征疑这一处矛盾、《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史湘云论和《红楼梦纵横谈》修订版后记同时还包括了对《西游记》中的红孩儿以及孙悟空的研究、《聂隐娘》与《唐传奇从考》的作者研究、《虬髯客传》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研究、《周易》中婚娶、历史上三位后主、寇准、诗谶与诗人的命数、几个时期的小说以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与电影蒙太奇。
《缀珠集锦绣: 的思想和艺术/学术研究书系》是关于《红楼梦》思想和艺术的文章结集,共收录梁归智不同时期、不同刊物所发表的相关文章30余篇。关于原著续书两种红楼的论述;关于红楼文化思想的探索;对红楼艺术艺术意境之领略;对跨世纪红学之反思;有关周汝昌的红学思想等,构成此书的亮点。《缀珠集锦绣: 的思想和艺术/学术研究书系》文笔流畅、思想细密,代表了当代红学的新成就。
《中国医学临床百家:颅缝早闭症穆雄铮2016观点》内容包括:颅缝早闭症的定义和认识、常见的颅缝早闭症畸形、颅缝早闭症的分类及危害性、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对诊断有极大帮助、颅缝早闭症的手术及非手术指征、颅缝早闭症的围术期准备工作、颅面手术关键问题及疗效评估等。
《 校读文存》各部分的内容。 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这是我进入本院红学所所做的实证性的学术工作。这方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偏于枯燥,为以往的出书所割舍,而其实于读者是有益的。况且,我下了笨工夫在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卷录》中所辑的“四百例”,多年前竞为某高校学术带头人不告而取,改头换面成了其新的科研项目。对此,我无可奈何,只有将“校读记”收入《 校读文存》,立此存照,该资料篇幅过长,无法容纳。关于辞典,二十多年来,对其质量的坚守已成为当代一个典型学案,仅收二文以存。至于版本及后四十回问题,我少有研究,所写诸文连同困惑一并收录于此。 这一部分,构成了《 校读文存》的主体。 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我对《红楼梦》作品文本研究的
《王维研究(第7辑)》收集中国王维第七次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广泛涉及王维研究各层次各领域的问题,重点为王维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王维文艺成就的历代接受和域外传播的研究。
《从周集:序说鲁迅、周作人》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先生在日常工作中收集、整理鲁迅文物资料,研究鲁迅作品和思想,向观众展示鲁迅的生平业绩,同时研究包括周作人在内的鲁迅的同时代人。黄乔生先生历年来写作、编辑了《走进鲁迅世界 散文卷》《回望鲁迅》等一些图书,为这些图书写了很多序、跋之类的文字。挑选25种,编为一册,因都是关于鲁迅和周作人的文字,就借用孔夫子的语录,名曰《从周集》。黄先生在博物馆工作多年,长期关注鲁迅及相关“纪念”与“研究”,这之间既有紧密联系,也存在矛盾,其对研究对象产生敬仰,拜为“师”,乃为“圣”也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始终能够做到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实事求是、立论平允的学术立场,非常值得尊敬。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朱东润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最早的文学批评史著述之一。它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框架,用全新的文学观念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于诗文批评外兼及词论与戏曲小说批评,提纲挈领,自成体系,突破了旧有文学观念的束缚,至今仍为从事这一学术研究的学者所推崇。
《如何采写通讯》着眼于当今时代的新闻特征和审美要求,就如何采写创作好通讯谈作者的切身体会,着重谈了如何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去采写通讯,这些议论很多是结合作者的通讯创作实践而生发的。这也是此书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