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书杂物放置在一起的“四库全书薈要”,所幸该书不僅完整无缺,而且觸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薈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在竄逃之际,又把“薈要”运到台湾。一九八五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本,共五百册。 由於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薈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於“薈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歷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於中国古代歷史与思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
书法艺术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人民用以表达自己精神感受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在于历代书家的刻苦临写,而且还在于众多书谕家的潜心探求。孙过庭就是其中一位极为重要的书学名家,他所著《书谱》一书,千余年来一直被视为书家之作。 在这篇书谕中,孙过庭详细谕述了正、草二体的笔法和章法。在笔法的运用方面,孙过庭要求骨力与遒丽、劲速与淹留、浓与柘等对立方面融合相济。在书体的风格方面,要求真草兼通,谕证了专精与兼通对于书法水平提高的作用。孙过庭认为书法各体,各有所用,各有所长,只有集诸体之长通会于一身,方能逹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书谱》叙理翔实,抉发精微,妙衋其趣,极富文彩,不仅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书谕著作,而且也是一篇文辞华美的散文佳篇,千余年来,影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的人士阅读,以李学勤先生为首的《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对全书进行了统一规范的标点,采用简体横排的方法重新刊印,诚为功德无量的文化盛举。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每个朝代皆有圣人创立教义或学说来满足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需要。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中国传统文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至先贤们穷其一生追寻着用博大精深的智慧来净化人心,并由此解救众生免于灵魂的痛苦,使平常人也能踏上达致卓越的坦途。 一代代的哲人智者就像辛勤的耕耘者,总是在生活的茫然之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这些具备人生见识的智者们的思想,穿越时空,跟随着光阴的脚步,在人类社会中世代传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曲阜孔林间,再冷漠的参观者也无法不被一代文圣伟大的灵魂所吸引,想像着他与三千弟子树下谈经的玄妙精微;当庄子追求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在我们的面前展现时,再精明老辣的政客也不得不叹服于他那洞明世事、大智若愚的入生姿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本书对朱子《尚书》学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学术流变作了详实而有说服力的研究总结,为朱子在此一领域中的研究成就及其学术定位提供了刻字评价与深入探讨的平台。 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并对朱子未能完成《尚书集注》的原因作了重点剖析,其结论具有独到见解。 研究了朱子与蔡沈《书集传》的关系,条分缕析,演绎归纳,阐明了蔡沈与朱子学术渊源,揭示了朱子以蔡氏为《尚书》学传人的可能原因。
本书对朱子《尚书》学研究作了系统梳理,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学术流变作了详实而有说服力的研究总结,为朱子在此一领域中的研究成就及其学术定位提供了刻字评价与深入探讨的平台。 对朱子尚书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并对朱子未能完成《尚书集注》的原因作了重点剖析,其结论具有独到见解。 研究了朱子与蔡沈《书集传》的关系,条分缕析,演绎归纳,阐明了蔡沈与朱子学术渊源,揭示了朱子以蔡氏为《尚书》学传人的可能原因。
《古籍导读》是作者屈万里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课时的讲义,共分为3编,上编为古籍概略及初学古籍简目;中编为明板本与辨伪书;下编为经书(八种)解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基本古籍的内容、版本及辨伪情况,介绍了治学的基本方法及途径,是初学者的入门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等。
本书本称《书》,前人把它解释为上古的史书。相传孔子对它作过删削整理。《隋书 经籍志》说:《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至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 本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之书。其内容涉及我国远古至周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知识,是一部记言体史书。《汉书 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本书,帝王靡不同之。”本书中的名言更是不胜枚举,至今仍然闪熠着不灭的光辉。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甚至为自己衰老不复梦见周公而慨叹,正是因为他被《书》中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