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宋笔记(第6编·9)(繁体竖排版)》系统整理点校,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宋代浙东学派经学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永嘉“儒志、经行二子”的经学奠基之功、庆历之际“四明五先生”的义理经学、元丰“永嘉九先生”对二程性理经学的传扬、周行已、许景衡与二程学的浙东传播、刘安节等人对二程学的传承、发展、两宋之际浙东永嘉经学的传承与思想转向、高闶与二程之学在浙东地区的传扬、郑伯熊的经学诠释与永嘉学的思想转向、郑伯谦《太平经国书》及其思想旨趣等。
本书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孝经》的基本情况,正文包括原文、注释、大意、解读,正文以今文《孝经》为基础,参照多种版本校勘,注释结合多种注本,对《孝经》进行深入解读。为体现教师读本的实用性和特色性,设置了教学引导、释疑解惑等栏目,方便教师研读和使用。本书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在销售渠道方面,本书适合馆配、农家书屋、电商网站等,同时适合书店销售。
《大学疏义 论语集注考证 孟子集注考证》内容需与《四书章句集注》配合阅读,是对《大学》《论语》《孟子》这四书中三书的词义训诂、文章义理之说明。金履祥研究《中庸》之著作,业已失传,这三部书作为金氏《四书》之学的沧海遗珠,弥足珍贵。在继承程、朱之学的基础上,注释精炼扼要,多有独到的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导读(下卷)》即以这十三部儒冢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的是《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山海无界”系列图书以《山海经》原文内容为主题,委托知名撰稿人执笔创作,对《山海经》进行深入解读,演绎出其中珍禽异兽、上古神明、奇花异草的传奇,向读者讲述不一样的《山海经》故事,构思奇幻新颖,情节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书中还可欣赏奈目工作室创办人贺鹏飞先生及其他艺术家以《山海经》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本书随书附赠一册精美漫画,以书中篇故事为脚本进行创作。
《山海经》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材料和有关远古地理的描述,后世文学创作对此多有取资。自西汉刘向校书整理之后,晋郭璞为之作注,明清以来续有注释研究,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作品。郝懿行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附订讹一卷、图赞一卷。郝氏笺以补注,疏以证经,正名辨物,刊正谬误,广征博引,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一书中推荐《山海经》读本,首列《山海经笺疏》,次列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并特别指出“郝胜于毕”。今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沈海波教授,以阮氏琅嬛仙馆补刻本为底本,参校还读楼等诸本,整理标点,特加专名线,更便于读者研读使用。
本书集清人今文尚书之大成,是清末今文经学名家皮锡瑞的代表作。全书三十卷,以二十九卷考证今文尚书29卷,一卷考证今文书序。该书广征博引,考订严谨,持论平允,对《尚书》和上古史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该书只有师优堂丛书本传世,点校者即以此为底本,参据他书订正讹误,并予标点、分段和编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