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3星以上
  • 10-20元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0-10元10-20元20-30元30-50元5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4折4折-5折5折-6折6折以上
筛选:
    • 渟溪日记(外三种)--清代史料笔记
    •   ( 163 条评论 )
    • (清)管庭芬 撰 /2013-04-01/ 中华书局
    •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渟溪日记(外3种)》收近代史研究资料四种:《渟溪日记》、《花溪日记》《邵懿辰致蒋光焴函(七十通)》、《太平军陷海宁始末》。这四种资料均记咸丰、同治年间浙江海宁及周边发生的事,又以记述太平军的活动为主。其中《渟溪日记》系由稿本整理而成,《邵懿辰致蒋光焴函(七十通)》由民国年间抄本整理,二者为《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渟溪日记(外3种)》的主要内容。

    • ¥19.5 ¥26 折扣:7.5折
    • 线装经典·白话三国志
    •   ( 503 条评论 )
    • 陈寿 /2010-01-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分别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为《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这是史家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与小说《三国演义》尊蜀抑魏明显不同。

    • ¥19.6 ¥24.9 折扣:7.9折
    • 南部新书 茅亭客话
    •   ( 151 条评论 )
    • (宋)钱易黄休复 撰,尚成李梦生 校点 /2012-11-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钱易编著的《南部新书茅亭客话》成于大中祥符间(1008—1016)。据书前钱明逸序,《南部新书茅亭客话》原“凡三万五千言,事实千,成编五,列卷十”。现所见之本多有散乱。其以干支为序,记事凡八百余条。《南部新书茅亭客话》内容多涉及唐代朝野掌故和遗闻轶事,亦兼及五代。其中以记载主要官职的兴废、朝章政制的因革和官场仪式的掌故为主,对研究唐代政治史颇具参考价值;而书中不少有关唐代科举制、文学家故事的著录,又有裨于文学史的研究。

    • ¥14.2 ¥18 折扣:7.9折
    • 桯史 默记
    •   ( 125 条评论 )
    • (宋)岳珂王銍 撰 /2012-11-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桯史默记》收录了《桯史》、《默记》两部古代笔记小说。《桯史》是岳珂日积月累写成的关于两宋朝野见闻的史料笔记。全书共一百四十条,涉及两宋朝政得失、南渡佚事、贤达诗文、世俗谑语、图谶神怪等等。《默记》所录,大都为五代末及北宋时期朝野杂事。作者王桎于掌故颇为熟悉,所录多有据可信,且其中有他书罕及之内容。

    • ¥17.1 ¥18 折扣:9.5折
    • 西京杂记
    •   ( 27 条评论 )
    • (晋)葛洪 撰,周天游 校注 /2006-01-01/ 三秦出版社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为了全面整理有关古长安的史地文化典籍,著名史学家史念海教授和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提出了编纂出版《古长安丛书》的设想,史先生任主编,出版事宜则全部交给三秦出版社。经过各方努力,先後推出了《隋唐两京丛考》和《三辅黄圆校注》,受到学界好评。後来由於种种原因,丛书的出版遇到了诸多困难。近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之我社综合实力渐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前辈学者开创的这项整理古长安历史文献的事业继续做好。鉴於各方面情况变化较大,我们对原先的计划作了调整,决定编辑出版一套全新的《长安史迹丛刊》,收入《唐两京城坊考》、《长安志》、《两京新记》、《关中胜迹图志》等十敷种历代撰述;先前已出和将出的三部书也纳入丛刊,按照新的要求重新出版。可以说丛书基本包括了有关

    • ¥14.2 ¥18 折扣:7.9折
    • 五杂组(全二册)
    •   ( 9 条评论 )
    • (明)谢肇淛 撰,郭熙途 校点 /2001-02-01/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五杂组》是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

    • ¥10.5 ¥14 折扣:7.5折
    • 晏子春秋译注——二十二子详注全译
    •   ( 2 条评论 )
    • 石磊 译注 /2003-01-01/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 ¥13.9 ¥17.6 折扣:7.9折
    • 老学庵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   ( 105 条评论 )
    • (宋)陆游 撰,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1979-11-01/ 中华书局
    • 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 开编常默識,闭户有余师。 大莭艰危见,真心萝寐知。 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犀。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公元三五一二○九年)自题其读书室老 学庵的一首诗(见剑南诗稿卷五十)。老学庵的命名,大约在淳熙之末(一一九○年),陆游退居故乡山陰(今浙江绍兴镜湖以后]。庵在镜湖边上,只有茅屋两间,但背绕青山,面临碧水[二],对诗人来说,倒也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陆游又自叙其老学庵命名之义,说是“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燭夜行”之语”(剑南诗稿卷三十三老学庵诗自注)。他的老学庵笔记当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可能有些条目写於在这之前,但终的完成,应在镜湖边上闭门读书之时,否则不会以老学庵作为书名的。陆游的幼子陆子遹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淳熙、绍熙间所著

    • ¥10.2 ¥12 折扣:8.5折
    • 唐语林(插图本)(中华经典随笔)
    •   ( 671 条评论 )
    • (宋)王谠 著,崔文 印,谢方 评注 /2007-10-01/ 中华书局
    • 《唐语林》是北宋王谠类编的一部有关唐人的佚事杂说、典章故事之书。内容采自唐人说部及少量宋人著述凡五十种。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这些文字长短不拘,但都主题鲜明,饶有兴味。

    • ¥18 ¥24 折扣:7.5折
    •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
    •   ( 4 条评论 )
    • 贾敬颜 著 /2004-08-01/ 中华书局
    • 全稿以书为篇,凡十有三篇,约字30万字,其中五代后晋一人,元人王恽、张德辉、周伯琦三人,而以宋人胡峤、路振、王曾、许亢宗、王寂等五人为多。明以前有关东北边疆地区之主要游记,大抵均囊括于此。贾子以其一已的比较完整地学术休系和独到的风格,一一为之热电厂比较勘,爬梳钩稽,间附已意 ,每篇以本书原文为纲,有原注者次之,已之注释又次之。注释或云“颜案”或否,均另起行,序次井然,尤便读者,释文短者数字,长者数百或过千字,无则从阙,不著一字,不强以不知为知,知必引史为证,以伸已说,亦有引而不发,以俟来哲。

    • ¥18.9 ¥24 折扣:7.9折
    • 线装经典·中国那些事儿---宋元
    •   ( 293 条评论 )
    •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2010-01-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中国那些事儿:宋元》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宋元卷,以宋元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宋元两朝的历史。

    • ¥18.6 ¥24.9 折扣:7.5折
    • 线装经典·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
    •   ( 410 条评论 )
    • 左丘明?等 /2012-03-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本书将《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这三本经典书合而为一。通过《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读者将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集团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同时也将感受到书中文字的华丽流畅,描写的生动精彩,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以及人物刻画的细腻深刻,在读史的同时,得到文学上的享受和熏陶。

    • ¥18.6 ¥24.9 折扣:7.5折
    • 三垣笔记
    •   ( 1 条评论 )
    • (明)李清 撰 /1997-12-01/ 中华书局
    •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之一种。 作者李清曾任明朝刑、吏、工科给事中,明亡后隐居故里,著书自娱。本书大都是他任三科给事中时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以目睹与耳闻分为“笔记”和“附识”两大类,足见作者之谨严。本书提供了明末崇祯、弘光两朝各方面的真实史料,或不见它书记载,或它书言之简略此独言之详悉,足见此书之价值。

    • ¥10.6 ¥12.5 折扣:8.5折
    • 铁围山丛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   ( 542 条评论 )
    • [宋]蔡绦沈锡麟 冯 /1983-09-01/ 中华书局
    •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之一种。作者蔡绦为宋代大臣蔡京之子,本书为其流放于白州时所作,系宋代笔记中重要的一种。它对宋太祖建隆至宋高宗绍兴约二百年间的朝廷掌故、琐闻轶事详细记载,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种种情形及岭南的风土人情,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 ¥11.2 ¥15 折扣:7.5折
    • 当代中国史学——世纪文库
    •   ( 17 条评论 )
    • 顾颉刚 撰 /2006-04-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本书近百年的断代,以作者卒年为准。有时为叙述方便起见,其卒年不在百年范围内者,亦加略述,但以超过不远为限。 本书有时为方便于叙述起见,一书或同见于两节中,如傅乐焕先生的《宋辽聘使表》,既见于断代史研究节中,复见于旧形式的撰述节中。 顾颉刚,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的影响的“古史辨”的运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子多个史学领导、亲历子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学名家、编辑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估价。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 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

    • ¥12.6 ¥16 折扣:7.9折
    • 四朝闻见錄
    •   ( 14 条评论 )
    • (南宋)叶绍翁 撰,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1989-02-01/ 中华书局
    • 四朝闻见录,宋药绍翁撰。 绍翁字嗣宗,号靖逸。自署龙泉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一稱其为建安人,与自述不同。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条绍翁自一云,本生祖李颖士,“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徒居建之浦城”。处州府志亦载,绍翁之先固始人,徒居浦城,后又遷龙泉。据此则绍翁祖籍光州固始(在今河南),后居处州龙泉(在今浙江)。当以自署为是。 绍翁宋史无传,事蹟难考。四朝闻见录甲集庆元六君子条载,庚辰(一二二○年)京城灵,论事者众,周端朝语绍翁曰:“子可以披腹琅玕矣。”绍翁曰:“先生在,绍翁何敢言。”同集词学条又载绍翁与真德秀(一一七八至二三一五年)私校徐凰殿试卷一事。据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绍翁“似亦嘗为朝官,然其所居何职则不详矣”。后人多主是说,当系事实。 四朝闻见录成书时,理学盛行

    • ¥13.6 ¥16 折扣:8.5折
    • 线装经典·中国那些事儿---秦汉
    •   ( 475 条评论 )
    • 线装经典》编委会 编 /2010-01-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秦汉卷,以秦汉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 ¥18.6 ¥24.9 折扣:7.5折
    • 檐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   ( 2 条评论 )
    • (清)赵翼 ,(清)姚元之 撰,李解民 点校 /1997-12-01/ 中华书局
    • 《檐曝杂记》为清人赵翼所撰零散笔记文字的汇辑,记述作者京城官场见闻交往,出仕两广、云贵经历闻见,以及读书心得等,共计六卷、续一卷。《竹叶亭杂记》为清人姚元之所撰,历记朝廷掌故、礼仪制度、地方风情物产、石刻印章、古籍文物、人物轶事、读书杂考、花虫木石等。

    • ¥12.8 ¥15 折扣:8.5折
    • 大唐新语(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   ( 21 条评论 )
    • (唐)刘肃 撰,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2004-05-01/ 中华书局
    •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肃为“元和中江都主簿”。而本书今本有元和丁亥公元八○七年)作者自序,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潯阳县主簿 ”。全唐文卷六九五一云“肃元和中历江都县、潯阳县主簿”,大约是兼此二者而言。他无可考。本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下迄大曆(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个门类,十三卷,主要收有关政治和道德教化内容的史料。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要用前事作为鉴戒。本书始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入别史类,作“唐新语。”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并列入小说家类。

    • ¥11.9 ¥14 折扣:8.5折
    • 线装经典·白话资治通鉴
    •   ( 501 条评论 )
    • 司马光 /2012-03-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 ¥18.6 ¥24.9 折扣:7.5折
    • 线装经典·二十四史精华
    •   ( 291 条评论 )
    • 司马迁?等 /2012-03-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二十四史精华》从《二十四史》中仔细撷取精彩篇章,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力图使您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感受“正史”的耀眼光彩。为方便阅读,我们开辟了“读史理由”、“史书名人”、“史籍典故”、“史籍简介”、“成书过程”、“读史指南”、“本经快读”等几个版块,将史书编纂的相关背景、成书过程、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辅以通俗的译文,为读者构筑一个方便快捷的读史平台。

    • ¥17.1 ¥24.9 折扣:6.9折
    • 国语/国学经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2 条评论 )
    • 左丘明 著作 /2010-05-01/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国语》:春秋左丘明著,以记录春秋时代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迹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又称《春秋外传》。在《国语》中,我们选择《国语》中有关道德建设的篇章进行了简注和翻译。 《国语》243章,《国语》选138章,占原书近百分之六十。没有选人的篇章,有的所讲的道德与当代社会差距太大。如《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别予男女之礼》讲男女之别,矫情到祖孙之间也授受不亲;《晋语八?叔向母谓羊舌氏必灭》讲叔鱼生下来时相貌难看,他的母亲就不愿意喂奶,还诅咒他必以贿死;杨食我生下来时哭声难听,他的祖母就不去看护他,还预言他会使宗族覆灭,这简直是逼着孩子走上不归路。有的为避免重复而不选。如《周语中?阳人不服晋侯》与《晋语四?文公出阳人》基本相同,因后者更全面,故不选前者;《吴语?勾践灭吴夫差自杀》与

    • ¥12.2 ¥28 折扣:4.4折
    • 线装经典·白话明史·清史
    •   ( 158 条评论 )
    • 线装经典》编委会 编 /2010-01-01/ 云南教育出版社
    •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立的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清各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长达五个半世纪之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谓意义非凡。明朝在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2/3以上,无论是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制瓷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至于清朝,在1800年以前,与欧洲各国间茶叶、瓷器、丝绸等贸易十分频繁,一直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甚至导致白银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然而,这两个朝代终未能逃脱“兴起—鼎盛—衰落”的宿命。这其中的原因,非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楚,值得后人长久地思考和揣摩。 本书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显易

    • ¥18.6 ¥24.9 折扣:7.5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