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数量和质量在海内外均*屈一,《上海图书馆藏珍稀家谱丛刊》系从其上万种家谱中,精选中国历史名人和世家望族珍稀家谱,经系统整理予以影印出版。《上海图书馆藏珍稀家谱丛刊》(*一辑)30册,包括《[松江]董氏族谱》十卷、《[无锡]华氏宗谱》二十四卷、《[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一卷*一卷、《[松江]徐氏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萧山]萧山毛氏宗谱》四卷、《[诸暨]宅埠陈氏宗谱》四十八卷。
《全芳备祖》,凡五十八卷,南宋陈景沂辑,祝穆参订。陈景沂,号肥遁,又号愚一子,天台人。此书在陈氏早岁即开始编纂,脱稿约在理宗即位前后,付刻则约在宝祜年间。 此书专辑植物资料(尤其是栽培植物),分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为花部,分记各种花卉一百二十种左右。后集三十一卷,分为七部分,计九卷记果、三卷记卉、一卷记草、五卷记木、三卷记农桑、五卷记蔬、四卷记药,著录植物一百五十馀种。各植物下又分三大部分:一是“事实祖”,下分碎绿、纪要、杂著三目,辑录各类文献资料;一是“赋咏祖”,收集有关诗词歌赋;一是“乐府祖”,收录有关词作,分别以词牌标目。 《全芳备祖》荟萃数百种植物资料于一书,是宋代花谱类著作集大成之作,于后世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早的植物学辞典”。 此次点校,以影印
《全芳备祖》,凡五十八卷,南宋陈景沂辑,祝穆参订。陈景沂,号肥遁,又号愚一子,天台人。此书在陈氏早岁即开始编纂,脱稿约在理宗即位前后,付刻则约在宝祜年间。 此书专辑植物资料(尤其是栽培植物),分前、后两集。前集二十七卷,为花部,分记各种花卉一百二十种左右。后集三十一卷,分为七部分,计九卷记果、三卷记卉、一卷记草、五卷记木、三卷记农桑、五卷记蔬、四卷记药,著录植物一百五十馀种。各植物下又分部分:一是“事实祖”,下分碎绿、纪要、杂著三目,辑录各类文献资料;一是“赋咏祖”,收集有关诗词歌赋;一是“乐府祖”,收录有关词作,分别以词牌标目。 《全芳备祖》荟萃数百种植物资料于一书,是宋代花谱类著作集大成之作,于后世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 此次点校,以影印日本宫内厅书
顾颉刚先生一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交往频繁,门生弟子众多,且好藏书,除线装书之外,留下有万馀册洋装书。这些图书,内容包罗万象,约而言之, 如早年之教材课外书、国学、史学、民俗学、边疆史地之研究著作颇具特色,余如历史地图、古典文学、语言学、美术史、书目、通俗读物、十七年史学著作并朝鲜、日本、欧洲汉学家之著作等,亦多品种。这些书中,有的是作者签名赠送的,有的是师友购买后赠送的,还有一些则保留了顾先生的批校题跋文字,虽则短短数句甚或寥寥数字,然与考察顾先生之治学思路、历程及学术胸怀,具有参考价值。《顾颉刚旧藏签名本图录》收入作者(译者)签名本图书一百九十六种、论文抽印本一百四十五篇,均按作者姓氏笔画编排;师友赠送之图书三十三种;顾先生所校读、题跋诸书四十二种。卷优选取顾先生用印三十二
顾颉刚先生一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交往频繁,门生弟子众多,且好藏书,除线装书之外,留下有万馀册洋装书。这些图书,内容包罗万象,约而言之, 如早年之教材课外书、国学、史学、民俗学、边疆史地之研究著作颇具特色,余如历史地图、古典文学、语言学、美术史、书目、通俗读物、十七年史学著作并朝鲜、日本、欧洲汉学家之著作等,亦多品种。这些书中,有的是作者签名赠送的,有的是师友购买后赠送的,还有一些则保留了顾先生的批校题跋文字,虽则短短数句甚或寥寥数字,然与考察顾先生之治学思路、历程及学术胸怀,具有参考价值。《顾颉刚旧藏签名本图录》收入作者(译者)签名本图书一百九十六种、论文抽印本一百四十五篇,均按作者姓氏笔画编排;师友赠送之图书三十三种;顾先生所校读、题跋诸书四十二种。卷优选取顾先生用印三十二
顾先生旧藏洋装书内容包罗万象,约而言之,殆有以下数类,颇具特色。兹稍作罗列,介绍如左。 一日早年之教材、课外书。如《支那文明史》、《西洋文明史要》、《尧舜时代之制度》、《教育新理问答下编》、《政治学教科书》、《政治讲义》、《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心理学概论》、《心理易解》、《名学浅说》、《穆勒名学》、《国民浅训》、《社会学》、《订正群学肄言》、《近世中国秘史》、《十五小豪杰》、《当代名人小传》等,将其与古籍著录之「新学部」并早年读书笔记所载相比勘,可见当时顾先生所读之书、兴趣之所在及为学之道。
此本《中国家谱总目》未见着录。见于《总目》之《南外天源赵氏宗谱》(475-0318福建泉州,后文称"泉州本"。)与此同族异支。此本则详于大观公一支,闽南天源赵氏,为两宋帝室之后,按其谱,有太祖御制玉牒序,历代御容,诸王分派图,本支大观公以下,详载族人之生卒、德行、出处,源流灿然,几可于此一家之谱,征数世之污隆,诚可宝也。 今存记载皇室谱系之"玉牒",以一家处世变之中心,其所记多非凡民之谱牒可比,叙事可与史传相参外,其体式亦具典型。其中"南外宗孙由馥府君遗嘱"一篇,见神器荡覆之际,宗室子孙际遇之惨刻远过于平民,千载之后,犹令读史者为之一叹。史家考证蒲寿庚屠戮泉州南宋宗室者,亦多取证此篇。尤可贵者,其记大观公以下之世系,由洪武以迄道光,几五百年间,未尝中绝,于人物代谢之际,多附传、赞、墓志,其文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套装共3册)》撰于唐元和年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中唐以前的姓氏族望,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谱系典籍资料,是现存较早、较详赅的古姓谱书籍。此书北宋时开始散佚,清修四库,据《永乐大典》参以诸书校辑而成,清代孙星衍、洪莹,近代罗振玉均有辑校。岑仲勉参藉历代典籍、碑志,旁搜博征,详加考校,着成《元和姓纂四校记》,于伐伪、正本、拾遗、芟误四方面下了大力。现将《元和姓纂》与岑氏四校记汇为一书,并附姓氏、人名索引,以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