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综合性整理,内容涉及古代历史、考古、民族、民俗、哲学、宗教、天文历法、音乐舞蹈、语言、文学、神话学、人类学、古典文献等诸多学科。本书对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庙制、郊祀、宗庙中的祭祀礼仪、丧葬中的祭祀礼仪、巫的起源及其人体牺牲源流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作者将民俗调查、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古代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内核,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结了中原的历史,影响着中原的当代,并将开启中原的未来。贾文丰编著的《中原文化概论(修订本)》以“经”“纬”结合的笔法。 地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概貌,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学术价值。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辑):线型文化遗产保护》是作者在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十年时间的工作经历、心得经验的总结。《线型文化遗产保护/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记录了10年间在各种会议、座谈会、报告上的演讲,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者在这10年间的工作部署、取得的成果以及仍然面临的问题。
《三国闲话》以笔记体考《三国演义》之故实,计193则。如:“按张飞能画,并非无稽之谈。《画髓元诠》有云,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又关公善写竹,载于《耕砚田斋笔记》,云公善写竹,有石刻画竹,凛凛刚正干霄。凡言画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实创自公也。又诸葛亮善书法,知者亦鲜。《华阳国志》云,《历代名画记》及《图绘宝鉴》云诸葛亮曾为南夷作图绘,天文地理,人物事实,时甚重之。善草书,工篆隶。其子瞻,亦工书画。”自有趣味,自有考证,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闲话。
作者从这个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集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从这个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集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从这个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集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从很古远的时候,就有多种寿辞存在。在传世文献里,以《诗经》为最丰富,其性质以颂祝为主,而在金文中,实例尤象,文辞也更茂美,性质则以祈求为多。 周代金文,“眉寿”一词最是常见,“眉”字习作“缳”,少数假“沬”字为之,《诗经》例用“眉”本字。《豳风·七月》“以介眉寿”,《毛传》:“眉寿,豪(毫)眉也。”《正义》云:“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小雅·南山有台》“遐不眉寿”,《传》即称:“眉寿,秀眉也。”秀眉是人得享高寿的象征,《鲁颂·闽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郑玄《笺》:“眉寿,秀眉,亦寿征。”《诗》篇的“眉寿”,除上举还有《周颂·虽》、《商颂·烈祖》的“绥我眉寿”和《鲁颂·闷宫》的“眉寿保鲁”。
《断裂》一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断裂”是一个很有穿透力和学术潜力的概念。作者用这个要领来表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个命题:90年代以来,一个与80年代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社会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开始逐步定型化。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我们明确我们社会的历史方位是非常有意义的。
秦汉政治文化整合是中国思想史、政治史、法律史上一个综合性的重大问题。本书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本书首先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再认识问题,从历史大视野的新视角和新高度,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轨迹,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兴衰规律,指出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本质上是文明再造和复兴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历史大视野下对战略机遇期的新定性。其次,阐释全球大变革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特点与新变化,认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生成条件向相对脆弱型、更加依赖主动塑造能力方向转变,从粗放、规模扩张维度向质量提升维度转移,维护和使用中国战略机遇期产生的经济社会成本将显著增高。再次,研究中国发展方式升级与转型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内外压力和重大机遇,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韧性,完全有条件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