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卖书记及其他》主要包含两本书,即《金陵卖书记》和《汴梁卖书记》。 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要求"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代替它的是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外国政治及学术的论文,以及清晰地论说《四书》、《五经》。1902年,金陵(南京)举行乡试,《金陵卖书记》的作者公奴一方面"以长者命赴试金陵",一方面本着"播文明之种子"的目的,"担筐挈箧,贳椽彼都"。一个多月的"闻见",公奴身历其境,现身说法,生动地描述了考生们购书、赶考的种种表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们在考场内外亦悲亦喜的窘态和丑相。 1903年,乡试在开封举行,《汴梁卖书记》的作者王维泰单纯以卖书而赴汴梁。《汴梁卖书记》文字虽平实,但如实呈现了开明书店的从业宗旨、从业原则以及操作程序和步骤;同时,也呈现了书商们的新方式同旧观
两千多年前,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房间着衣起床了,在每个人的身上烙下了一个胎记,有一种东西与生企来地植入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两千多年后,一本名为《河南人惹谁了》的书在人们手上争相传递,一首名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人们口中传唱,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追问。 河南人惹谁了?湖南人凭什么?东北人是咋了?在这里,我们提供的一个中国人的性格地图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性格基因如果你有所思、所想、所悟、心情还不错的话请与我们联系。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万方多难之期,济济多士,或豪雄壮士,或骚客美人,都要逞引风流。浪花淘尽之日,繁花辞目之时,不免哀歌足以动人,挽联足以招魂。本书以挽联故事的形式记录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胡适,陈独秀等近代名人对生死之感慨,对时事之追怀,对人物之评价。
本书初名《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77年9月出版,1984年3月第3版时改为《新旧的一代》。它是著名学者先生所作的专题演讲。在演讲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作了透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审思的问题。内容叙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重大的政治事变;中西文化的冲撞;学术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新旧不同的读书;旧八股与新八股;私塾与家教;尊师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学识、心理、经验、行为,等等。言语委婉,知识丰富。
《金陵卖书记及其他》主要包含两本书,即《金陵卖书记》和《汴梁卖书记》。 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要求"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代替它的是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外国政治及学术的论文,以及清晰地论说《四书》、《五经》。1902年,金陵(南京)举行乡试,《金陵卖书记》的作者公奴一方面"以长者命赴试金陵",一方面本着"播文明之种子"的目的,"担筐挈箧,贳椽彼都"。一个多月的"闻见",公奴身历其境,现身说法,生动地描述了考生们购书、赶考的种种表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们在考场内外亦悲亦喜的窘态和丑相。 1903年,乡试在开封举行,《汴梁卖书记》的作者王维泰单纯以卖书而赴汴梁。《汴梁卖书记》文字虽平实,但如实呈现了开明书店的从业宗旨、从业原则以及操作程序和步骤;同时,也呈现了书商们的新方式同
《蔚蓝中一点黯淡》这本书,辑录了民国才女端木露西的小说和随笔的部分代表作。《蔚蓝中一点黯淡》一篇重点论述女性如何成为真正独立的人,在民国时期曾引发一场关于妇女问题的论争。《前线之边》《送X去前线》《秋行》《秋的波浪》等主要刻画了战火离乱中人们的心绪和忧乐,写出了普通人的感情和爱憎。《两地雾》则写作者在伦敦的生活。书中蕴含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善良和淳朴的美。
中国学术欲发展,就必须构建起中国学术自己的自主性。而关于中国学术自主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强调中国学术研究场域依照其运行逻辑而必须与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政治场域做出明确的界分,这可以说是学术自主性的国内向度,因而也是每个国家的学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中国学术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论者们在研究中往往未经批判性的审视就把西方的一些概念或理论框架套用于中国社会的分析。 据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在我们的知识实践活动中,对中国学术场域在当下世界结构下如何自主于西方社会场域“文化霸权”这个问题做出我们自己的回应。或许我们的回应不会很有效,但是只要我们开始对这个问题做出我们的回应,那么我们的这种努力便能够标示出我们对中国学术自主性的意识已然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六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由于“汇集了各领域前尚的思想和观点”,本丛书被喻为*时代精神的“思想大餐”,且“由于其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通俗的阅读形式”而深得各界读者钟爱,并被评为“九十年代以来受欢迎的思想读物”。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发表于《读书》、《方法》、《光明日报》、《中国文化》等知名报刊的三十余篇论文而成,集中探讨了中西文化中的若干深层问题,从柏拉图到海德格、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从老庄到戴震、从佛学到心学,从饮食到生死、从科学到宗教,无所不论,并对拉汉、法汉对照的文体迻译和英文词章。本书论题不拘一格,思维缜密,文体恬雅,风格幽默,对于关怀中西思想文化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 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钱锺书先生是我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作家,有“文化昆仑”、“一代鸿儒”之誉。其著作博大精深,融贯古今中外,被视为人类文化中具有经典性的巨著。“钱锺书研究”已成为当代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钱学”方兴未艾。 为全面系统地展现近年来钱学研究的成果,亦为今后的钱学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决定编辑出版《钱锺书研究丛书》。 《钱锺书研究丛书》是一个开放的天地,它以容百家之言、促学术交流为已任,以反映钱学研究的*成果和总体面貌、推动钱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目的。它是所有钱学研究者的园地。 本书为《钱锺书研究丛书》中的一册,作者试图通过揭示钱钟书先生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的复杂心态,来对钱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作出客观评价。
本书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年画产地的人士和国内权威学者共同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冯骥才先生总其事。《集成》将年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了综合考察与研究,不是把年画孤立地当作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而是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更关注年画与其产地的历史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民俗生活以及文化心理的血缘关系,综合运用了文化学、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对象。《集成》还将年画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不仅关注年画作品本身,而且包括年画的生产、销售与张贴。与此相关,对年画的制作工序、工具材料、销售方式等都有详尽的介绍。同时,对与年画的产、销密切相关的艺人、作坊、画庄(画店)和张贴习俗也有介绍。
沈阳故宫是大清开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座宫殿建筑之一,其历史内涵深厚,建筑金碧辉煌,院藏文物丰富,陈列展览独具特色。它们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努力将沈阳故宫与福陵、昭陵(即“一宫两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 这本小书向读者介绍有关沈阳故宫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及文物等方面的知识及轶闻趣事,目的在于加深对故宫历史内涵的了解。
这本小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展示东西方在观念和主题表现上的契合,而且还要提出一个更强的观点,即只有从东西方比较研究跨文化的视角,才可能获得甘些批评的洞见。如果不超越单一文学传统有限的视野,我们就不可能有开阔的眼光,来纵览人类创造力的各种表现和无穷的可能性;而我们一旦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有了开阔的眼光,再回过头去反观许多文学作品,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我们过去竟然没有留意到,也毫无批评的意识。
本书以怀旧为主题,选取了那些沉淀着古朴气息的行业,这其中既包括打铁铺、打蜂窝煤等颇具男人味的行当,也有小人书出租、卖凉开水等颇有回忆感觉的行当,更有流动照相、流动爆米花等颇为时尚的行当,等等。用轻松雅致的语言,配以小清新的图片,重点讲述这些行业的构成和特点,让读者读来深感字句间透露着文化的味道和旧时光的呼吸,能体会到历史不只是那些文字记载的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东西,正是被人们淡忘了的历史细节,值得我们自己去玩味去感叹,也值得我们去和老友叙旧,去跟晚辈畅谈。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质量绝佳的精品随笔。
本书通过剖析近20年来流行生活中的关键词,透视中国当代时尚潮流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