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 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本书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展示。前半部分对纪念性肖像雕塑的定义、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创作的历史展开,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纪念性肖像雕塑,又详细展示了纪念肖像在国内外的发展。后半部分从广州美院的创作实践出发,介绍了纪念性肖像雕塑的造型特点以及创作步骤。最后展示了教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创作分析。
本书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展示。前半部分对纪念性肖像雕塑的定义、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创作的历史展开,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纪念性肖像雕塑,又详细展示了纪念肖像在国内外的发展。后半部分从广州美院的创作实践出发,介绍了纪念性肖像雕塑的造型特点以及创作步骤。最后展示了教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创作分析。
本书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展示。前半部分对纪念性肖像雕塑的定义、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创作的历史展开,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纪念性肖像雕塑,又详细展示了纪念肖像在国内外的发展。后半部分从广州美院的创作实践出发,介绍了纪念性肖像雕塑的造型特点以及创作步骤。最后展示了教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创作分析。
本书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展示。前半部分对纪念性肖像雕塑的定义、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创作的历史展开,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纪念性肖像雕塑,又详细展示了纪念肖像在国内外的发展。后半部分从广州美院的创作实践出发,介绍了纪念性肖像雕塑的造型特点以及创作步骤。最后展示了教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创作分析。
该书系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延安鲁艺文化中心承办的延安首届木刻版画双年展图录,此次展出作品是从全国各地征集的一千多件作品中,由中国美协组织的专家组,通过初评和复评,确定了185幅精选作品。包括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术性,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多元的风格和生动的表现,不断拓展和延伸当代木刻版画形式,丰富当代木刻版画的造型观和审美观,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这些作品将在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展厅展出,按照画展惯例和中国美协要求,出版此次作品集。
本书共六章,主要包括大足石刻艺术中的人间情态、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踪迹、大足石刻造像艺术世俗化的人类学审美指向、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图像学研究及大足石刻观音体态及服饰的人类学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本书旨在通过研究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价值特征,进一步彰显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并由此揭示隐藏在本土化、世俗化、生活化审美现象之后的人类文化意义。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本书以黑龙江版画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主要内容,题材精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作品生动表现了黑龙江大平原、大森林、大油田、大草原、大湖泊、大湿地、大冰雪的壮美风光和我省大庆、垦区、林区、矿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内容包括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经典版画作品,涵盖我省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优秀版画家,创作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全书收录700余幅作品,其中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末期画家晁楣、张祯麒、郝伯义等代表性作品。作品大都构图阔达、对比洗练、刀法道劲、色彩生动,富有张力和节奏,极具形式美感。
该手稿是傅雷因儿子屡屡提及艺术方面的希腊精神(Hellenism),特意抄出丹纳《艺术哲学》中第四编《希腊的雕塑》译稿六万余字,字字句句都渗透着深挚的父爱。手稿的仿真再版,既可以为各界爱好者、仰慕者提供一睹傅雷手迹真容的机会,又为研究者提供真切体味傅雷学术趣味的珍贵资料,相信本书的出版,定能收到各界读者的欢迎。以通俗浅近和流畅文字,解读国图珍藏古籍善本文献,以及流传过程与其中的精彩文化故事,直接拍摄原书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
数百年间,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风行于徽州的城镇乡村,几乎每座徽州的明清古民居里都有木雕作品,其工艺精美,风格独特,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木雕工艺在徽州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经久不衰。当时徽州雕刻人才众多,工匠技艺高超,居民文化素养高。要了解徽州地方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就得从木雕的历史说起。中国木雕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雕鱼,虽距今约七千年,但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是现今所见早的木雕作品。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墨子·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说明墨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职业化的木工——梓匠,这正是建筑木雕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