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印染技艺是中国染织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经验,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收集国内外相关扎染的文献资料、乡间考察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拜访与交流创作和教学实践,将现代服饰与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扎染工艺,进行了结合。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步骤讲解和图例清晰,对扎染和型染这两种技法做了一定的梳理和介绍,对其具体工艺方式及操作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书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材,也可以作为手工印染设计人员、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内蒙古墓室壁画制作技艺:概述,形式构成,内容题材,工艺技法。内蒙古洞窟壁画制作技艺:阿尔寨石窟的发现与保护;阿尔寨石窟的形制与壁画内容;阿尔寨石窟制作工艺分析;保存现状与解决措施。内蒙古寺庙壁画制作技艺:大召寺,五当召,美岱召。内蒙古古代壁画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古代壁画保护与传承,古代壁画数字化传播保护。
《远古守望: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由丁思尧,赵玉琢,文艺主编
这本书以中国吉祥符号与护身符为主题,将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意识建构成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几千年的珠玉文化。从原始的锅碗瓢盆到民族图腾一系列的文化符号,展示出中国人生活和审美的经验凝结,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联接点,探讨了隐藏在人类情感最深层的依靠与信仰。通过本书,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珠玉文化,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服饰和装饰品选择的参考。首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介绍珠玉的传统功能意义的基础上,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和中国古代人民富足的内心情感寄托。“以物寄物”是这类书的固有模式,本书开辟了“取之于物,还物于人”的新模式;加深了物与人和物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赋予珠玉厚重感和传承的意义。作者切合当下,为读者指明了珠玉行情,很有参考意义。在书的内容设计上
本书将 “二十四节气”与“剪纸”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从二十四节气角度入手教学剪纸,以剪纸形式传递二十四节气知识,以创新的形式传递“二十四节气”知识,传承“剪纸”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开篇为“剪纸前的准备”。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文化、工具、过程、应用等基础知识。此部分内容图文并茂,轻松易懂,旨在让读者掌握剪纸通用的基本操作。图书第二部分为“二十四节气剪纸”。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文字介绍,搭配一幅作者精心设计的该节气剪纸主图,同时附上相应节气花卉单体剪纸。文字简洁明了,读者能轻松积累节气的知识;图样传统不失时尚,可以激发读者剪纸的兴趣。图书第三部分为单独胶装的易撕薄册。选取书中二十四节气精美剪纸主图,制作剪纸图稿。没有美术基础的读者也可以跟着图稿轻松剪出精美作品。
本书为《天工巧匠——中华传统工艺集成(北方少数民族卷)》(13卷)其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了林林总总话油脂、先秦至两汉油脂的加工与应用、汉晋时期生产植物油的获取方法、魏晋至唐代榨油技术、宋金时期的制油技术、元明清时期产油工具与操作流程、近现代食用油榨取的传统技术以及田野调查采撷新知、秦晋地区传统油梁做油、内蒙古地区的油梁压榨技艺调查、京西水煮法手工制油技艺、磨法烘焙法及其他、蒸馏法、广西崇左龙州的蒸馏法制取茴油、贵州多个民族的蒸馏法做木姜子油技艺等内容。本书结合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传承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专注于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活化、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论题进行整体布局,分工协作,深入研究,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意义和现实价
本书是文物大医生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本书讲述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和它的传人们的故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视角,追溯其历史渊源,艺术地展现了传承人们的艺术生活之路和时代背景,并结合风土人情和哲理的感悟,巧妙地将技艺手法与技艺特征贯通在字里行间,通过平实而又奇异的叙述,真实再现了传承人们的传奇故事。
人类学是以田野调查与文化整体观为研究范式的学科,只有将传统手工艺放置在鲜明的语境中,才能看清社会转型与手工艺变迁之间的关系。当空间维度中的“田野”与历史维度中的“田野”进行叠加的时候,人类学家如何利用“器物”“文献”“口述史料”等介入“历史事件”对其“深描”并进行民族志书写,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来说将是一种新的挑战。本书旨在通过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以社会转型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生命样态产生的影响为思考线索,从国家、市场、文化、技术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社会转型与传统手工艺变迁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迈向现代性本土化的民间艺术;从遗产到资源理论的社会实践;国家在场与理性小农的互惠与博弈;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的介入与影响。
《玉雕》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玉雕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传承方式和优秀作品的汇集,深入地展现了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凸显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
《江西陶瓷文化》是一部江西陶瓷文化通俗读物,采用中英文内容对照的形式,以江西省全域的视角向国内外广大读者全方面地介绍江西悠久的制瓷历史、精湛的制瓷技艺、精美的陶瓷名品和厚重的陶瓷文化。《江西陶瓷文化》以时间为经,以江西区域的名窑、名瓷、名人、名胜等陶瓷文化专题为纬,有取有舍,有详有略,以清晰的逻辑性呈现出江西大地上历代窑口瓜瓞绵绵的传承谱系、迂回曲折的发展脉络、异彩纷呈的历史风貌和闻名遐迩的深远影响,堪称江西陶瓷历史文化大观园的“导游图”。
盆景艺术是直接受自然界的启迪而产生的。盆景师法自然,是以各种各样的植物、山石、水 土等为素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将天然情景移入咫尺的盆中,所创造出的“第二自然”。本书不仅介绍了盆景的类别和流派,还对盆景文化的发展渊源、艺术特色、重要价值等做了简要的概括。读者可通过本书,对中国的盆景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在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先蚕娘娘”嫘祖的故乡,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继承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纺织技艺,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制作出一批批精美实用的手工制品——惠畅土布。因其工艺精美、做工考究、历史悠久、流传久远,被国家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从土布的渊源、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传承情况、产品种类等多个方面,系统地讲述了惠畅土布的发展脉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惠畅土布这一民族性的手工纺织品。
本书共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陶瓷器物设计的基本范畴和概念、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分类、中国传统陶瓷器物设计研究的意义三部分的内容;第二章内容为中国传统陶瓷历史发展溯源,分别从蛮荒到文明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瓷诞生的秦汉时代、南青北白的隋唐时代、名窑林立的宋瓷高峰时代、五彩缤纷的元明清时代五个历史时期介绍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从千锤百炼的天然泥土、多种多样的成型工艺、细致精微的胎釉配比、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日益完善的装烧工艺五个角度来阐释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工艺技术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类别,分别介绍了温暖如玉的青瓷、类银类雪的白瓷、鲜艳多彩的彩瓷;第五章内容为中国传统陶瓷器物中的设计特征,从传统陶瓷器物的造型设计、传统陶瓷器物的装饰设计两方面来论述
《传承之路》由阿坝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
本书聚焦中国,尤其是北京地区的细金工艺,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方式及背后的动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40年间其与国家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建设之间的深刻互动,思考从国家视角出发,将工艺美术千百年来积淀的文脉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机制;并通过对细金工艺中视觉化的“民族样式”的探讨,思考在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叙述中国、呈现中国、表征中国,乃至“设计”中国的策略与途径。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本书以川渝荣隆地区夏布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夏布的历史发展、材料工具、制作工艺以及当今现状等,并探讨了对夏布工艺的再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本书图文并茂、讲解清晰,适合高等院校纺织服装专业师生、研究者以及广大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从清末至今,这家专做帽子的老字号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也将传统皮帽制作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本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对以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帽文化、中国皮毛加工技艺、盛锡福百年发展史、传统皮帽制作环节等内容进行了梳理,也记录下六代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奋斗与思考,探讨非遗活态传承与路径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一次尝试。
《玩具》由银梦编著
人,是“为情死,为情生”的动物; 词与剪纸,都是“为情死,为情生”的艺术体裁。这剪纸与宋词交织的24种人间至情,是我们中国人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24种情感模式,亦是24段人情与物情的“拾遗”——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竹子的感情,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玉”的感情,是“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芳”的感情,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你的那些“忘不掉”,在900年的宋词里都有答案。《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这是《剪影·六位重量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二分册。6位重量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900年宋词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至情。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
本书是对我国古代书画装裱专著《装潢志》的图文新解,介绍了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各种技法、样式及不同材料的运用,是一本系统的装潢学著作。本书详细记录了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式、镶攒、覆、上壁、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等十几道装裱工序的具体操作方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装裱的流程、技法、注意事项以及对材料、工具、形式、规格等的要求和忌,对书画装裱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苗族泥哨独特的造型与特色,体现了苗族民间工匠的创造力,富有艺术观赏性,对于这样一个珍贵又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更值得保护和传承。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民族复兴和工匠精神,因此我们有责任对苗族泥哨进行文化研究、多元性保护及传承人培养。同时,结合时代变迁,在新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中,吸取苗族泥哨的造型、色彩、纹样等优秀元素并大胆创新,不断充实当今时代内涵,让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使苗族泥哨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展示其现代魅力。同时,增强新生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促进其对苗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