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的街道与生活》宏观上从历史和城市结构入手,中观上进行街道空间分析和用途研究,微观上着眼于街道生活,以实证、空间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梳理出青岛老城街道系统的特点、街道及两侧空间用途,追寻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与街道空间的关系。本书由石峰著。
出《东夷文化与青州——山东青州东夷文化研讨会文集》,意在以史为鉴,借古开今,志在借古促今、借古扬今。望此书为建先进文化予启迪,为促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 本书收录了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东夷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对建设东夷文化园的几点感想等25篇研究成果。
由吕冰和郭玉锋共同主编的《齐鲁家风(山东人的精神史诗)》一书分别从“为学”“处事”“品格 ”“孝悌”四个主题切入,由齐鲁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齐鲁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青少年读者。
这是莱西市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诠释地名的开山之作。她像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披戴着新世纪的盛装,发散着新时代的气息,秉持着承载莱西,叙说莱西,推介莱西的使命,从历史的长河中健步走来……
趵突泉是济南众名泉之冠,素有“天下泉”之称。它位于趵突泉南路路西、泺源大街中段路北的趵突泉公园内,南靠千佛山,北临大明湖,为济南“名胜”之一。泉池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水碧泉深,水中绿藻摇曳,锦鳞畅游。三股泉水从地下涌出,昼夜奔腾不息,“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观。它的周围,诸名泉“众星捧月”,名胜古迹荟萃。以趵突泉为主的趵突泉公园,已成为泉城济南的一个重要风景区。《济南历史文化读本:趵突泉史话》以散文的形式,通俗地介绍趵突泉的“前世今生”。
届文化创新奖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东文化工作的一次大总结,也是献给建国六十周年的重大文化工程。山东在我国率先设立省吸区域文化创新奖,得到文化部及兄弟省市的肯定和好评,同时更是,导到全省文化单位及文艺工作者的欢迎。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共受理全省各地各单位推荐、选送参评项目73个,涵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资源整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艺术演出、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科技、艺术理论与教育等专业领域。经创新奖评委会科学、公正评审,并经公示、公告,共评出“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服务平台运行模式创新”、“山东省网吧监控平台运行模式创新”等八个获奖成果。这八个创新奖项目是山东文化工作*创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践性、示范性,是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极具推广价值,叫得响的文化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搜集整理了自2007年研究会成立至2010年间的重要文件资料,并分别按图片集锦、基本概况、规章制度、机构沿革、大事记、重要文件等六部分编写了《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年鉴(2007-2010)》。试图做到一册在手,资料全有,起到对研究会资料进行管理和归档的作用,同时也能方便研究会的对外交往和交流,为希望了解研究会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工具和平台。本书由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编。
本书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文化。这部书收集了散见于报刊、网络中的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黄河职工和沿黄干部群众建设山东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的难忘岁月,展示了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神,传承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面对突出的迁占矛盾,面对紧张的建设工期,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广大建设者负重奋进,“愚公移沙”,历尽艰辛。他们敢啃“硬骨头”,敢打“拦路虎”,敢当“排头兵”,甘为“孺子牛”。他们以自己的事为小,以公家的事为大,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大写人生。已见雏形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是一座矗立在社会心目中的丰碑。它凝聚着黄河精神,展示着黄河儿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奋斗精神和一贯品格。
老楼与老街犹如城市的长者,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它们目睹了历史的沉浮,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而鲁海先生笔下的《老楼故事》、《老街故事》与《青岛旧事》正真实地记录了老城区100多处老房子与老街百年来所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历程故事以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往事,它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技与叶鲜活地反遇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