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是济南历史上的名山,从春秋时期开始,它就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之后因为其独特的风姿,引来众多文人骚客的赞誉,曾与大明湖、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景观,并构成了济南著名的 鹊华烟雨 的盛景。在济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从华不注山的审美特点入手,解析了华不注山为何会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然后从华不注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多样的建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华不注山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后从济南发展的全局规划出发,展望了华不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姜太公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传奇人生被后人神化了。而他的被神化,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神的崇拜与敬仰——也就是对人间英雄的崇拜与敬仰。 英雄主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高扬英雄主义旗帜的时候,在我看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一定充满了朝气、活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便在艰难的时候,也有希望存在。
邹、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这块古老文明的东方圣地曾经孕育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及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等文化巨人,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邹鲁 并称常见于史籍而一直延续至今。《庄子 天下篇》记载: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史记 货殖列传》中亦说: 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汉书 韦贤传》中称赞邹鲁为: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被誉为 邹鲁大儒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论孟子遗稿》中提出: 邹鲁学者多断断于礼容之末节而不见其大,惟子思述家学以作《中庸》。 可见, 邹鲁 一说自古有之。两千多年来,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备受尊崇,影响
《说山东》一书分九部分,有重点地介绍了山东的历史、名人、名胜、民俗、物产、传说以及山东人的特点和山东的发展变化。
《东平湖与黄河文化》向读者展现了东平湖水脉交织纵横的区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部书以水文化的视角,叙述了黄河、东平湖的历史和现状、治理运用历程、决策思想,展示了黄河工作者、人民群众治水过程中凝聚的智慧之花和水文化结晶,描绘了区域内丰厚的文物胜迹、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遗留的文化痕迹,讲述了区域风土人情、与河湖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全书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东平湖作为蓄滞洪工程治理运用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城子崖是中国考古圣地,也是济南标志性文化地之一。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城子崖遗址90年前被发现、被发掘、以悠远历史震惊天下的传奇故事,并向读者介绍了城子崖遗址的意义与价值、海岱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龙山先民的衣食生活、以黑陶为代表的出土国宝。有利于面向济南内外的读者群众,普及城子崖的存在及价值,打响济南城市品牌。
济南的古村落如诗,写木繁篱落,诵青山涌泉,石碾、水井、雕窗皆有故事,古寺、祠堂、角楼处处思量;济南的古村落似梦,翻开泛黄史书中那沉甸甸的一页,用一棵古槐、一叶小船、一弯山泉引无数风流人物再叙旧事;济南的古村落是 根 ,是天然的 博物馆 ,我们在这里看建筑、观古木,品读典故传说,倾听历史的悠然回音
本书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文化。这部书收集了散见于报刊、网络中的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黄河职工和沿黄干部群众建设山东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的难忘岁月,展示了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神,传承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面对突出的迁占矛盾,面对紧张的建设工期,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广大建设者负重奋进,“愚公移沙”,历尽艰辛。他们敢啃“硬骨头”,敢打“拦路虎”,敢当“排头兵”,甘为“孺子牛”。他们以自己的事为小,以公家的事为大,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大写人生。已见雏形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是一座矗立在社会心目中的丰碑。它凝聚着黄河精神,展示着黄河儿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奋斗精神和一贯品格。
邹鲁凫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部,与滕州市、微山县接壤。从地理单元看,凫山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之鲁南丘陵的西南边缘,属泰沂山脉中段西侧向西凸出的一个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从中国地理来看,它是秦岭一淮河以北一个极其特殊的人文地理区域,即以邹鲁凫山为核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所在的汶泗流域文化区域。凫山虽不高不大,但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曾经养育过我们的祖先。 据史学家考证,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们的始祖太昊伏羲就来到凫山周围拓土开疆、生产生活。他们用无数的神话传说勾勒着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传说至今仍在凫山山套间随风传颂。 在邹鲁凫山及其周围地区,自距今8000年的北辛文化开始,至夏、商、周三代,文化发展脉络明显清晰,无任何一地能与之比对。这
《与黄河一起走过》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宣传文化。这部书是作者张春利30年来在治黄宣传战线辛勤耕耘的硕果。对于治黄宣传工作,他执著热爱,辛勤采写,笔耕不辍,只身钻进8米深的洞中探摸堤身隐患,乘船抵近“阎王鼻子”拍摄黄河人海照片,昼夜兼程三千里到四川抗震前线采访,除夕夜奔波在标准化堤防施工一线。他以一个见证人的视角,围绕断流话题、汛期内外、治河轶事、为水而呼、黄河流入市场、黄河人的风采等选题,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记录了黄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历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治河画卷。
《河之思》向读者展示的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文化。这部书是作者张光义近年来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对黄河一些现象的思考,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思考,对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河流的镜鉴作用、人与河流和谐相处以及黄河文化、创新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张光义同志喜欢理论探索,常常结合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实际,从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黄河,在天文与人文,自然与社会,具象与抽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结合部位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新颖、辩证,常能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