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是江苏文库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一本。主要是研究扬州地方文化,由赵昌智主编。该书追溯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晚清民国等各个时期,扬州文化发展及其历史。从政治制度、科举教育、科学技术、文学创作、书画纂刻、出版印刷、园林建筑、工艺文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深入研扬州文化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文化上的诸多历史变迁。研究扬州的文化史,为扬州以后文化的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依据和珍贵的历史材料。为扬州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文化淮南》一书,是淮南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初步成果。它是2011年底,由淮南市委宣传部与淮南师范学院,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精神,共同确立的一个合作项目。由淮南市委宣传部和淮南师范学院共同策划,由淮南市地方和淮南师院一批优秀作家的辛勤创作历时三年而成。《文化淮南》既体现了地方政府文化建设工作的宗旨,又充分显示出学术水准与艺术品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典故、典籍,集合历史与现实,地方特色和历史人物考究,现代文化与典籍典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淮南文化和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出版价值。本书的出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特别对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惠山泥人》是 符号江苏 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展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画卷。作为泥人传统在江南地域的延续,惠山泥人是一个群体和地区的艺术,因艺人群聚惠山而得名。本书探讨惠山泥人 成长 的社会和人文环境,艺人的工艺手法和技艺特征,并重点介绍了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民间泥塑艺术融合的结晶 手捏戏文 ,结合具体的戏目剧本、角色行当、表演形式引领大家进入手捏戏文的世界,感受戏文泥塑那独特的审美乐趣。
在中华文明 体系 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 ,全面展现 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 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 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 。 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 , 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 是一本对外 展示 江苏 形象 的优秀读物。
本书为苏州园林美学的散文自选集,形式上,短小活泼、体裁多样,有题词、小品、随笔、漫话、赋赞、论议、序跋、沉思录、古文评注、史料钩沉等,体现为丰富性、趣味性、学术性三位一体的交融;内容上,包括匠心妙构、园中庭院、峰石巡礼、水泉花木、声色光影、园缘散叶、序跋留痕、论议选编等栏目,涉及范围广。从美学的视角,赏析苏州园林在建筑美之外的又一亮点,对《园冶》等古文的评注专业性强,为同行及爱好者提供了美学赏析的范本。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繁荣程度处于中国大陆全域同时期史前文化的*,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书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详细解读*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良渚文化的变迁过程。 全书内容由9章构成,第1~3章论述了良渚文化研究的学术史、良渚文化分布区的环境特点以及良渚文化的地域区分与时段划分,第4~9章从良渚文化的随葬陶器、玉器、石器,高台墓地,祭祀遗迹以及区域文化比较等方面人手展开剖析,并且进一步针对良渚文化的社会阶层分化、聚落分布模式、地域社会统合、经济生业形态、祭祀礼仪轨制、聚落级差以及城市萌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脉中段,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县政府所在地古峰镇,距宁德市105公里,离省会福州市173公里。全县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7条主要溪流和180多条支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屏南从古田分出设县,县治所在地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雍正皇帝赐县名为“屏南”。分别与古田、蕉城、周宁、政和、建瓯接壤。 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景观奇特。有*风景名胜区——举世无双的浅水广场白水洋、人间仙境鸳鸯溪,生态完好的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成片*林和戏曲活化石四平戏、古廊桥、古民居、古寺庙等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以来,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等9个项目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戏、平
本书为苏州地方文化史,从苏州文化的生成环境、历史分期(包括史前时期、吴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与清前期、晚清至民国)到苏州文化的特色(包括科 学技术、教育与科举、文学与语言、学术、宗教、书画雕塑、戏曲曲艺、工艺美术、园林及建筑、民俗、及慈善文化)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一百多年前的扬州北郊,曾经有过一片蔚为壮观、花团锦簇的盐商园林建筑群铺陈于蜀冈瘦西湖一带。在世界城市史上,那是一种世间罕见的风景气象,它们诉说着盛世风流、文人风雅、俗世风情,同时也见证着岁月流迁、世事无常和人间沧桑。今天,即使它们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已片瓦无存,但这无法抵挡我们对中国古典园林黄金时代的深深缅怀,无法抗拒对那些古老景观的研究、想象和探索的冲动。
本书收录了苏州现存的350余座古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古桥的历史和现状。作者自2017年起探访、拍摄并多方搜集资料,记录这些散落在苏州城的古桥。苏州是水的故乡,也是桥的王国。苏州的桥, 一多、二古、三秀、四趣 ,上溯春秋,下及明清,遍布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名胜园林。它与姑苏江南文化紧密结合,是苏州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苏州人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保存至今、被视为姑苏城市灵魂的古桥越来越少了。逝去的难以追回,现存的必须珍惜。本书旨在充分展示苏州古桥的风韵,传承古桥文化,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桥资源。
本册所选均为摹写苏州历代名园的绘画作品,在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背后连接着的是一座座真实的园林。本册共收录了12件作品,数量不算多,却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从园林角度看,这些画本所表现的园林,在类型方面有寺庙园林、庄园园林、官绅私园、文人宅园等,时间跨度从北宋到民国,规模则有大型园林、中型园林、小型园林。从绘画本身看,所收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如倪瓒、沈周等画坛宗匠的名作,另一类则是钱穀、张崟等名家精品。充分体现了求精求美的编选原则,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本专题绘画作品集,更是一部浓缩的苏州园林简史。
《温州人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疆发 展研究丛书》通过对温州发展道路与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力图按照温州实践、温州世界、温州真理、温州 价值、温州关系、温州问题、温州发展的思路建构温州哲学范畴。在宏观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温州传 统文化融合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温州传统文化和温州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微观领域,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论与温州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温州哲学内部各个范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温州经验进行哲学 概括和哲学阐释,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述,体现了当代温州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新要求, 不失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温州人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疆发 展研究丛书》由马岳勇等著
《长江文化史》所论述的长江文化,正是这么一种大区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历代长江流域文化史的探索,展示出这一大区域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带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工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过去说起中国历史文化,总是讲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当时流行的看法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元的,其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由之向外传播,以至各地。还有不少著作,把这种看法同文明兴起于大河流域的理论联系起来。西亚的文明初起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埃及的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文明綮盛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在黄河流域产生和兴起。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的河流一一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