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发微(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对历史精妙处进行阐述分析之作,对中国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民族性、历史与人生等重要问题阐幽发微,屡发新见,乃史学爱好者以及专治史学者之作。
《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的观点。另附其残稿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 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
本书为新史学第16辑,共收录文论14篇,分 比较视野 清与奥斯曼比较 比较视野下的清朝 奥斯曼帝国研究 史学理论 五个专栏,解读和论述在比较研究视野下清朝与奥斯曼帝国是研究的现状和主要成果,这些文章均出自国际史学界一流学者,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清史研究者而言,通过两个帝国的比较研究,开拓了视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武昌历史上的著名老建筑以及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分为辛亥遗址、红色遗址、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宅邸民居、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等七类,通过历史、形态与文化考察的方式,尝试性地对武昌近代城市历史中的政治、工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经济、行业设计与市井生活进行梳理与总结。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
这部简明史学史著作,是瞿林东先生积数十年中国史学史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体会所提炼出的,充满新思想、新理念。瞿先生以深邃的目光在透视这个浩瀚的史书世界时,紧紧抓住 理论 这根主线,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这两个方面,梳理出史学发展、进步的轨迹。本书的十讲内容是从瞿林东教授的讲稿和论文中撷取而成,代表了瞿先生治史思想的精粹。
本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五四时期中国史坛上影响与规模都比较突出的几个论辩问题,如关于井田制度有无的论辩,对老子和孔子生卒时间及先后问题的论辩等。
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周书》是间接的材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以此类推。有些间接的材料和直接的差不多,例如《史记》所记秦刻石;有些便和直接的材料成*的相反,例如《左传》、《国语》中所载的那些语来语去。自然,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论断,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着看。
本书的写作利用了作者在此之前撰写的一批论著,在某种意义上,它是通过对它们的改定、扩写、重写而形成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理性: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主要是在科威特物史观的学方法论上做文章,其就题思想慢:从史学方法论的角度阐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深厚的蕴藉,造就了独特的风格,材料精审,论断深刻,一本深入浅出的讲义,凝结了杨翼骧先生多年的心血,寄寓了杨翼骧对史学史学科的所思所想所悟。杨翼骧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他在中国史学史史料的整理与编纂上做出了开创性成绩,并在研究中形成了特有的治史精神和平实文风。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与“数字学习”模式的迅速发展,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数字故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数字故事具有图文并茂、视听享受丰富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鲜活的信息,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因此,在各大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引入历史数字故事,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 历史数字故事的制作需要一些软件和硬件条件,也需要制作者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数字故事制作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具体讲述了历史数字故事的制作与应用。内容涉及素材搜集、制作工具选用、教学评价等,能帮助中学历史教师迅速掌握历史数字故事的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与近代史学思想的论文集。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学思想研究,认为在中国史学史上,思想演进与史学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必然导致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的变化。本书收入的论文在时间上涉及从上古到近代,在内容上有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学家重视史鉴.探讨史学目的与史学功能的论述,有对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与特点的总结,有对时代思潮及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史学发展关系的评述,更多的是对一些思想家、史学家思考历史,研究历史的理论与方法的分析等,全书总的关注点是探讨思想与史学的关系。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变动的规模、深度和速度,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个世纪可以与之相比。社会大变动导致思想大变动,思想大变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学术上的大论辩,而哲学论辩是其中活跃的部分之一。由于哲学是全部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是一切学科的概括,因此,哲学论辩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的论辩,是各个学科论辩的焦点,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本卷的宗旨就是要把这一百年内哲学论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真实、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说明一下我们编写《论辩 哲学卷》的一些想法。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是其“建国初
在20世纪,人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史学理论和学术问题,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例如:古史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以及后来被称为“五朵金花”的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农民战争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有的则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无论如何,这种讨论对于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繁荣了史学。 回顾中国百年史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学研究及学术论辨中的得失短长、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不可缺少的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贬低、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的声音。有人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称为“战时史学”,仅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刘咸炘(1896年ll月29日一l932年8月9日)字鉴泉,别号宥斋,为近百年来罕见的“天才学者”,其学术思想及成就在当代已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 刘咸炘先生的学术渊源,借他自己的话说:“吾之学,《论语》所谓学文也。学文者,知之学也。所知者,事物之理也。所从出者,家学祖考槐轩先生,私淑章实斋先生也。槐轩言道,实斋言器。槐轩之言,总于辨先天与后天;实斋之言,总于辨统与类。凡事物之理,无过同与异,知者,知此而已。先天与统同也,后天与类异也。槐轩明先天而略于后天,实斋不知先天,虽亦言统,止明类而已。又止详文史之本体,而略文史之所载。所载广矣,皆人事之异也。吾所究即在此。故槐轩言同,吾言异;槐轩言一,吾言两;槐轩言先天,吾言后天;槐轩言本,吾言末而已。实斋名此日‘史学’,吾则名之日‘人事学’。其范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学术平台。科研实力颇为雄厚,在学术界声誉卓著。 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教师们潜心学术,以探索精神攻关,陆续完成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上连创佳绩,始终处于学科前沿。特别是崭露头角的部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为了集中展示北师大历史学院的这些探索性成果,也为了给中青年学者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们组编了这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希冀在促进北师大历史学科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