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广泛征引各类中外文献典籍,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瓦剌,时代汉文史籍对卫拉特蒙古诸部的能称,蒙古语oira (复数为oirad或oy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偎剌,时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持、额鲁特、厄鲁特等。汉语意为“亲近”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有的学者认为其名来自“oi-yin-arad(森林民)”一词,即拉施特《史集》所说的“林木中百姓”。此外,还有其他的解释,不一一列举。 在有明一代两百多年中,瓦剌既有千军万马乘风驰骋,大地为之颤动的强盛时期,又经历了四面受敌,陷于困境的艰苦岁月,但瓦剌人民始终顽强不息的拚博、奋斗着。本书就是要提示这一历史进程,并触及瓦剌社会生活诸方面,以献给至今尚生息繁衍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