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针尖上的全球医学史——专访剑桥大学科学史学者白玛丽 / 蔡文洁 08-10 本体论差异,还是本体论政治?——评《非驴非马:中医、西医与现代中国的相互形塑》 / 赖立里 11-13 官修本草的衰亡与传统的诞生?——《药之为物:近代早期中国的本草知识》导读 / 边和 14-16 思考心智进化的新工具——读《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 / 郁锋 17-20 艺与思丨思考后iPhone 时代“新的孤独”——专访日本艺术家布施琳太郎 / 林叶 21-23 道德怪物丨 “把好事做到好”是一件好事吗? / 田洁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按照识才爱才重才用才等不同角度,收录了西周以来直至清代有关人才思想的经典论述,分为人才辈出、以才为宝、国以才兴、育才之道、知人之术、选人之方、辩才之法、用人之道、考绩之法等20个专题。全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人才思想的经典论述,既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又可以作为开展工作的镜鉴,有助于新时代人才工作贯通古今、熔古铸今,对于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辩证看待中国古代人才选育管用经验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对于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具有参考意义。
本书是“大运河历代人物故事”丛书中的一本,以隋炀帝第一次贯通大运河为主线,分七章来展现隋炀帝杨广充满传奇的一生和他的丰功伟绩。希望读者可以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来更好的认识一个真实的隋炀帝,了解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中国史话:水利史话》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水兴利除弊的历史。兴利主要指兴修农田水利,开挖运河,拓展航道,以及建立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等;除弊主要就是指排洪防涝,特别是防范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泛决和沿海潮水的侵袭。自古兴办水利和防洪治水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四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郑国、李冰、西门豹、郭守敬等都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都在实践中为我们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汉代的屯田、三国时代的屯田、唐朝五代时期的屯田、宋辽金元时期的屯田、明代的屯田、清代的屯田。
本书是由中国古代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集体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很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其产生的直接动因虽是军事需要,但从根本上讲屯田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初产生于西汉封建政权的边境地区,对开发边疆、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为历代封建政权所仿效和发展。唐代以后,屯田逐步盛行于内地,屯田的军事目的也渐渐减弱,经济因素不断增强。到明代,屯田进入鼎盛时期,屯田遍及明政府辖区各地,成为明代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也成为明政府维护其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到清代,随着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屯田这一农业生产形式也走到了尽头。
为了提高应试武举人的素质,更好地实施武举制度,封建国家还创办了“军事院校”——武学。武学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其完善则在宋代。宋代武学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州府分别设置,招收低级吏臣和门荫、草泽人等。武学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凡武艺技能和军事理论达到合格标准者,均可以参加武举的考试,成绩优异者还可以直接经皇帝殿试后授官。这样,武举制度便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自两宋到明清,武学教育一直是封建国家培养武艺人才重要手段,武学学校则成为军事将帅后备人才的培训基地,因而受到教育家、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在古代学校教育史上,武学与武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本书是由吴伯娅编写的《圆明园史话》。《圆明园史话》的内容提要如下: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奇迹,也是中国当时收藏珍宝、文物和图书的皇家博物馆,更是中国当时的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圆明园的兴衰始末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息息相关,几乎是清王朝自康雍以后的一个缩影。它所经历的辉煌与屈辱,铭刻在亿万人的心灵深处,世世代代难以泯灭。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类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愿望。
印刷术与火药、造纸,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即从中国古文明着手,简要分析了印刷术诞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详尽叙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应用,以及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和重要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农民通常是用祖辈相传的老方法种田,它虽然不像西方的种田方法那样显得很科学,但传统的农业种田方法毕竟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基本上还是与科学道理暗合的。19世纪后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指出:西洋各国的农业技术有些方面比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更合理,故应该取法他们,把其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用到我们的农业生产中来。所以从那时起,我国在农业生产上开始效法西方。《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农业改进史话》就着重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粮食作物品种、经济作物、林业、农具等方面的改进情况。
《读·党史》主要通过摘录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文章或图书,为不太了解党史又对党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普及党史知识。 《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读·党史 第25辑》以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为主题,叙述了中共六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代表赴莫斯科的旅程以及会议召开过程中的史事。
本表我国社会史分期最近的一般说法编制。此次重印前,曾作了较大修改;本表在每一王朝末所附的公元是兴亡起迄年代,每一帝王之下所附的数字是在位年数,其不满一年者,变作一年;帝王年号,一人数易的表内只刊其初建年号,“十六国”、“北朝”和“十国”的年号从略;各朝代下地名是都城。表内只刊其初都,均不附今名; 历代农民起义,本表都重点标出,有国号可称的酌予 表明;封建地主武装力量,则尽量简略或不书;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小国林立,本表只录其重要者;本表在著录辽、金、夏之外,附以西辽,元世祖统治中原之前的蒙古世系和清世祖入关之前的后金世系,也并加排列。
王晓卫的《兵家史话》以断代为序,分別介绍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等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46位兵家,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遗产。这份遗产不仅属于军人,也属于各行各业;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军事理论,被各国商界和企业界发挥得淋漓尽致。孙武、曾国藩等关于军队建设和管理的原则,被许多企事业团体运用到自身的经营或管理上。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在军事上的运用,也为许多西方汉学家所景仰。这就是《兵家史话》书所要带给您的智慧范例。
汪大渊是元代的南昌人,他在20岁到30岁之间,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旅行,到达四大洲之中的两百多个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会考察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环境和制度物产,回国之后撰写了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游记《岛夷志略》。书中记载的种种奇异的遭遇和海外风情令人叹为观止,给国人打开了一扇放眼海洋的窗口。他的壮举和奇书引发了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汪大渊的身上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张雪雨晴编撰的《海市蜃楼里的万国风情(元代旅行家汪大渊传奇)》力图以《岛夷志略》为基础,还原当时的万国风情和奇风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