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登了昔日济南铁公祠和大明湖的珍贵照片,讲述了一张 余杭抗日救护队 合影引出的故事,记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的故事等。
中国古代数学史话是一部简要介绍中国数学起源,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的小册子。中国古代数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了数的概念和形的概念?古书上说: 上古结绳而治。 这本书就从 结绳 和 规矩 讲起,到汉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介绍了代表性著作《九章算术》,以及宋、元两个朝代中国数学的巨大发展,及其之后的衰落。并在 传统数学和中国社会 一篇中分析了中国古代数学特有的模式、方法和体系。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见长,主要成就在算术、代数方面,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联。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显著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个时代的劝农考证,是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相关政治制度的变迁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3章,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仓储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管理运营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仓储制度的渊源,并详细介绍常平仓、议仓、社仓及仓储制度的利弊,开研究之先河。
《中国音乐小史》一书从历史的角度综合研究了中国2000余年来音乐的沿革及原理,内容浅显有趣,是初学中国乐律不可或缺的书籍,也是20世纪初中国音乐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全书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对于今天的读者和相关研究者了解和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史话:水利史话》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水兴利除弊的历史。兴利主要指兴修农田水利,开挖运河,拓展航道,以及建立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等;除弊主要就是指排洪防涝,特别是防范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泛决和沿海潮水的侵袭。自古兴办水利和防洪治水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四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郑国、李冰、西门豹、郭守敬等都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都在实践中为我们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印刷术与火药、造纸,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即从中国古文明着手,简要分析了印刷术诞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详尽叙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应用,以及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和重要影响。
本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中国剧场史》一书收录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及《中国戏剧小史》。书中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独到的阐释,对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有帮助。本次出版,由作者儿子,戏曲研究专家周华斌教授重新审定并作序。
说到中国功夫,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满身肌肉的李小龙,还是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一直都是影视剧里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元素。而武术不止于此。武术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身体运动与哲学道理自然结合,内容极
《中国词史略》一书是中国词学研究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全书六章,首章讨论词的起源,对词这种文学体制形式及其时代缘起,做出了中肯的定义。后五章分别论述词自产生之后在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全书以大量词作为证据论述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是由中国古代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集体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很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其产生的直接动因虽是军事需要,但从根本上讲屯田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初产生于西汉封建政权的边境地区,对开发边疆、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此后为历代封建政权所仿效和发展。唐代以后,屯田逐步盛行于内地,屯田的军事目的也渐渐减弱,经济因素不断增强。到明代,屯田进入鼎盛时期,屯田遍及明政府辖区各地,成为明代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也成为明政府维护其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到清代,随着封建社会日渐没落,屯田这一农业生产形式也走到了尽头。
《华化考》的主旨是证明元代“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但这只是作者写作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能否达到,也就是说这个论断是否成立,并为人们所认同,还要看它是符合历史现实,作者提出的论据是否正确、充分,论证是否符合逻辑。 作者在界定了元时西域人的范围之后,又对“华化”的意义作了这样的规定:“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所以,“或出于先天所赋,或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 本书是我国史学泰斗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它从文学、儒学、佛老、美术、礼俗等各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显示出在当时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全书资料丰富,考证精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即得到了老一辈学者如陈寅恪、王国维等人很高的评价,奠定了作者的学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