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汉先生是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时期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书中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详细经过及原因,阐述了“不抵抗”政策的由来;并且重点探讨了国民党兵败东北的原因。 王铁汉(1905-1995),辽宁盘山人。北京大学预科肄业,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北平中国大学、陆大特二期、国防研究院毕业。曾任陆军〇五师师长、第四十九军军长兼金兰警备司令、兼代绥靖区司令官、沈阳防守区司令官及辽宁省政府主席等职。“九一八”事变前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枪。
本书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 1948 1954 年之间创作完成。全书从 1919 年的《凡尔赛合约》开始一直写到 1945 年《波茨坦宣言》二战结束,既有对战争的原因、经过的描写,又有战争过程细节的再现;既有重大国际事件的叙述,又有战争中各国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是研究二战的重要史料。
本书以顾应昌先生的生平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他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外汇汇率、税收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建言,以及对大陆国有企业改革、汇率调整、一胎化政策、住房私有化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他的看法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对今天面临的经济课题极具参考与借鉴价值。
本书以关德懋先生生平为线索,回顾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德关系的微妙变化,对德国军事顾问团之贡献、一亿马克借款、驻德大使人选等情况有深入剖析。此外,由于其家世渊源,对北洋政局亦颇多见证。
基础历史教学暨历史教材编著资深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林丙义在这部人生经历和学术事业的回顾中,作者以他在揭开 文革 序幕的《海瑞罢官》讨论中如何被引蛇出洞,撰文批驳姚文元 导火 之作,致遭长期迫害的亲身经历,为沉重的历史课题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案例;以其行业特征明显的经历和交往,写照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片断;更通过四十年历史教学实践的回顾,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历史教学暨历史教材编写在政治和思想潮汐间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使人在时空经纬的起承转合间,感知正直的知识分子曲折的道路和人生的价值。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 77 周年,明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带给北京的创伤刻骨铭心,在血与火洗礼中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永载史册。《亲历抗战—— 20 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 77 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飞逝,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他们的记忆或许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作为首都党史工作者和媒体人
在《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国民党将领劳声寰先生口述了其亲历的北伐、抗战、国共内战详情。 《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之一,由黄嘉谟、陈存恭访问、纪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历者口述史 丛书之一。丛书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者及亲历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访谈记录,鲜活而生动地呈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动态过程。刘魁立是我国民间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专著若干,是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本书真实记录刘魁立先生的人生经历,展示其对非遗保护的丰富经验和前瞻性理念。语言平实、细节生动,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历程。
一本书,了解民国,了解台湾,了解蒋家王朝。 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台湾那些年历史中的亲历者见证人,对台湾这些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富有人情味的普及性的描写。每一位讲述者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台湾民国政府的参与者,或者是重要人物的后代,以及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具有权威特质。 有国仇,也有家恨,讲述了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如何稳定局势,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政要又度过了怎样的晚年生活,他们在政治以外,在家庭生活中,又是怎样的角色?在金门炮战时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又是怎样的社会境况?台湾,为何能成为今日之台湾? 应舜仁(蒋介石侍卫)讲述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次。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陈墨著的《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从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重视角,讨论口述史学问题。指出口述历史须从上述诸学科学习方法与经验,接受多学科检测鉴定,进而又能为上述学科研究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次。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是一部关于东北沦陷后知识分子流亡关内的口述历史。该书稿以“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我来自北兮回北方”四个部分将几十位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的经历、情感、命运及时代变迁呈现给广大读者,是一部通过口述者的人生经历对当今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读本。
本书汇集了20位潮汕籍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他们中,有历经8年全程抗战的老兵;有二次入缅甸作战、九死一生的远征军老兵;有在潮汕战场上与日军恶战几昼夜、劫后余生的老兵;还有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桂柳会战、衡阳保卫战、许昌保卫战等等的老兵。这些老兵的回忆,再现了那一段残酷的血与火交融的烽烟岁月,还原了真实的抗战史。一位位老兵的经历,就是一部民国抗战史的缩影。在阅读稿件过程中,老兵们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他们经历苦难,而没有被打倒,却是用苦难滋养出一颗悲悯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老兵是历史的在场者,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抗战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有血有肉的。加上相关老兵图片和实物图片丰富,能较好地读者走进真实的战场。老兵们大都年事已高,平均年龄92岁。本书实质上是在抢
本书是迈克尔?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宾和恩斯特?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