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给儿辈取名,与他三位胞兄、诸宗兄弟截然不同,彻底舍弃宗族辈次排名传统,再一次体现他的反封建精神。胡适犹如硝烟中钻出来的勇士,斗情未酣,把反封建礼教的精神甚至渗透到他的家庭细胞中去了。 他婉约地给女儿取名“素斐”,寄托他对知己女友莎菲(陈衡哲)之不忘情。他给次子取名思杜,顾名思义,是怀念他的恩师杜威。胡适是教授,是演说家,是智慧学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旗手,胡适也是性情中人多情种子。 胡适从心底尊重他的妻子江冬秀,她的那个世界与自己的天地应该是照应的平等的。晚年,胡适对他的秘书胡颂平说:“我太太喜欢做些茶叶蛋、雪里蕻或者别的菜分送朋友,等于会作文章的人把自己的文章给人家看的心理一样。” 蔡元培领导北大兼容并包,陈独秀坐帐《新青年》大营,胡适驰骋教授课堂、演说讲坛和倡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自述五种》从“自述”、“我的自学小史”、“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回忆乡村建设”、“梁漱溟先生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之工作”五个方面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通过他的人生实践,使读者具体感受其做人的品格、一生的追求和境界。一生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本书除导言、附录外,通过时代与生命、本体宇宙论的创立、衡论中西文化、玄解六经、分歧中的学术路向、仁心善性的现代扩充等六个章节的撰写,展示了熊十力的学术交往、思想渊源及其著作在哲学史中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竺可桢与陈寅恪是大学同班同桌?陈寅恪对华罗庚不满?陈寅恪与竺可桢都认为1962年的天象“五星连珠”与时局女主崛起有关联?文史学者张荣明教授,以竺可桢的日记为依据,从中钩沉出竺可桢与陈寅恪的种种交往,及双方对同时代人的评论、对时局的解析。期间的许多故事均为前人所未注意。全书图文并茂,观点故事甚为新奇但又查有实据。
爱情,是比心动更加复杂的事。 人人都爱儒雅才子,于是风度翩翩的胡适成为了众多女人追逐的对象。不论是结发妻子江冬秀,红颜知己韦莲司,青梅竹马曹诚英,暗恋情人陈衡哲,情痴少女徐芳,可爱女人罗维茨…… 他的生活从来就不乏爱情的点缀。他谦和有礼,但是对待爱情却谨慎有加,他给了她们美丽的故事开端,却不愿继续书写一个轰轰烈烈的延续,于是,在一段段情感里,上演着着爱的浓烈和伤感的分离。 如果说,女人是一所学校,这些勇敢而又美丽的女人们赋予了胡适更多爱的能量,托起了他那颗高高悬挂的心。《烟雨民国书系·情人的眼泪:胡适罗曼史》将为你还原一个文化行者的情感人生,你阅尽他一生罗曼情史。
《忆叔雅先生:记刘文典先生执教云大十五载往事》以纪念刘文典为主题,汇集了曾与刘文典共事的教师、聆听他教诲的学子以及深受他影响的晚辈后生写下的纪念刘文典的文章。同时,收集了部分云大人在各类报刊发表的纪念刘文典的有关文章,并配以一些老档案和照片。 《忆叔雅先生:记刘文典先生执教云大十五载往事》稿对于纪念刘文典先生,弘扬大师的学术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忆叔雅先生:记刘文典先生执教云大十五载往事》稿资料丰富,结构合理。
《沈万三的屯堡后裔》是一本由其后裔亲口讲述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在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被发现的真实故事,近日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讲述者为沈万三的第十八代传人沈向东。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一个商人,他的致富本领与经商的理念,使他在数十年间聚财无数,也使他的声名远播天下。余秋雨先生曾说:沈万三是“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这本《云深不知处(先生辞世周年纪念)》 (作者刘雨虹)是先生的纪念文集。 《云深不知处(先生辞世周年纪念)》收录了《我从南老师学了些什么》;《老师就是一部经》;《如果没有那一天晚上》;《拄杖横挑风月去由来出入一身轻》;《无上因缘不思议》等作品。
《我的精神自传》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我的精神自传》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较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胡适自传》收录了胡适的《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粱山》几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窥见胡适的一生及其思想历程。因为除了它是出自二十多岁即“暴得大名”的胡适之手,本身就是深为人们关注的理由外,读者还可以从书中见识到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童年生活的真实片段,特别是感受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对话”时所独具的文化眼光。因此,这是一代启蒙大师向读者尽展心路历程的纵横文学、史学、哲学的一本好书。此外,书中还配以大量珍贵图片,让读者限度地感受胡适先生的人生历程。
胡适,这位以传教士自居的留学生,又是一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批判精神、改革运动、调和文化、革命武器和解放作用,正像一个个关键词,在在反映出他的意愿——他想要改变祖国的现状,为中国再造文明。这,就是他的梦想。本书即是对1891-1929年间的胡适的解读。
暂时没有内容
《谢灵运》是台湾学者兼翻译大家林文月为数不多的古典诗歌论著。她选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璀璨时代代表性的人物谢灵运为其作传,系统论述谢灵运显赫的家世及生长过程,不羁和矛盾性格的形成,充满漩涡的仕宦生涯。本书在循其一生事迹的同时,赏析、评述其诗歌创作历程,并在“附论”中专门讨论谢灵运诗的技巧、思想感情以及其山水诗创作上的贡献。
[美]罗伯特·E. 勒纳,美国西北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中世纪学会会员,普林斯顿高研院前成员。著有《中世纪晚期自由精神的异端》《预言的力量》等。
本书主要内容为纪念已故著名文史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治安先生的文集,收录了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及董治安先生学友对董先生的纪念性文章,既寄托了对董先生的无限哀思而又不乏学术性。
建章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出版情愫,一生都以出版为业,矢志不渝,奋战不止。《我的七十年出版生涯》从多个侧面总结他做出版的体会。在“我的出版理念”一章中更对出版的本质和他的出版实践作了深刻论述。
本书涵盖了对胡适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文化观念、民主思想以及自由主义等的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胡适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并开启了胡适研究的新方向,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胡适及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推动胡适研究具有一定价值。本书包含:书内含《胡适评传》 《胡适研究》
李村编*的《政学先生》聚焦现代史上“政学” 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颇具 敏锐之问题意识。这部随笔集中的二十五篇文章有些 谈“政先生”,有些谈“学先生”,*多是谈“政学 先生”,在丰富、细致的史料支撑的基础之上,强调 了知识人在社会流变中的独立性,书中也不乏对试图 参与政治的知识人两难困境的分析、讽喻、批评和一 定的同情理解。其中谈胡适的文章依然不少,但主要 聚焦于他离开大陆后的经历,也是作者对胡适问题的 总结。
《 宪益舅舅百岁祭 》的作者赵蘅写了她的眼中与心里的杨宪益舅舅,展示了尘世中,不同凡响的杨宪益。宪益舅舅百岁祭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赵蘅的个人日记和追记、赵蘅的现场速写,以及赵蘅倾注画里的文字。赵蘅将内容真实完整地辑录成册,给读者呈现出她眼里的杨宪益舅舅,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