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学术领袖。书中收录了他的小传和亲友、后学写作的纪念、评价文章,介绍傅斯年的家世,他在北大求学时的活动,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绩,在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任职时的往事等。还选收了数篇傅斯年的文章,涉及他对白话文学的意见,在北大创办《新潮》杂志的缘由,对五四运动的回忆,对投靠日本人的汪精卫的心理分析,对宋子文的批评,等等。从这些文字中,一个勇敢有为、生性耿直、才华横溢、元气淋漓的傅斯年形象跃然纸上。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迄今为止zui完整的人生自传,讲述了一个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 作品不仅展示了许渊冲先生将近一个世纪的追梦历程,更以坦荡的胸怀,如实记录了他与著名翻译家赵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国社科院的江枫教授、南京大学的许钧教授、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等人围绕翻译的 真 与 美 、 神似 与 形似 等涉及翻译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大论争,一字一句均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由冯至长女冯姚平所著。从冯至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至其逝世,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冯至的一生。书中对冯至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所获荣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且配有近两百张冯至及其家人、朋友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完整的、生动的冯至传记。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 不打不相识 、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 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 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本书从几个独特的面向对季羡林先生博大而精深的学问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季羡林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季羡林与吐火罗语研究》是对季羡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领域的分析与评价,《季羡林教授学述》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整体评价,《陈寅恪与季羡林》是把研究领域相对接近的陈先生与季先生作一比较研究,以昭示我国两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际遇与成就。本书是一部有个性、有深度的力作,有助于读者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世界。
浦薛凤,二十一岁毕业于清华学校,二十八岁执教于清华大学;半生清华园问学传道,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师友同侪遍布学林。中年从学入仕,三十载政坛亲历,知人论世持平公允,不堕清正廉洁声名,时人尊称 逖公 。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辑录忆述平生往来故人之文字,攒成此一真挚沉郁《音容宛在》。涉笔人物既有政学界师长吴稚晖、蔡元培、王宠惠、梅贻琦等,亦不乏其朋辈同仁蒋廷黻、萧公权、闻一多等,更有数十载伉俪情深的亡妻、年少罹难的长子、早年亲炙的族中长辈。作者笔端苍健,细节掌故历历在目;文风古雅,师友亲朋音容宛在。
斯蒂文 G.米德玛*的《罗纳德 科斯传(精)》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 科斯教授的学术性传记。 罗纳德 科斯(1910 2013),1932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商科学士学位,先后受聘于邓迪经济和商业学院、利物浦大学及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迁居美国,先后任职于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1964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同时任《法与经济学杂志》主编。由于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等巨大贡献,科斯教授于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教授开创了对当代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术流派,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还包括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 由于在制度分析方面的深刻见解,科斯教授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引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转
《何正璜传》是关于我国文博考古学界泰斗何正璜先生的部传记。何正璜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我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创立者,与林徽因、曾昭燏、容媛并称中国考古学界 巾帼四绝 。 她 1943 年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是我国部敦煌学专著。她首创了我国美术考古学科,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奠基意义。本书的主线正是传奇才女何正璜先生一生燃烧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她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任何条件下都自觉地、执着地、满腔热忱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的激情,在今天的 中国梦 背景下更具榜样性意义。《何正璜传》的问世,不仅是对何正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和献礼,也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更进一步认识这位传奇的女学者。
这是一本讲述胡适与他的朋友的往事的图书。胡适与圈内外的名家及普通人的多方面、多层次、五味俱陈的交往风采与纠结趣闻;在这当中,作者还挖掘出一些被遗留在历史角落中被人忽略的人物与史事。 作者以胡适的译著、日记、书信、题字、写诗作词以及演讲稿为依据;由近及远、从微观入手,展现胡适的精神世界及其在学术天地中的人脉关系、坚苦努力与卓越成就;从而使一些不为人知的特别是与革命耆宿及平凡小辈们构织成的多彩往事,从尘封中破茧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本讲述胡适与他的朋友的往事的图书。胡适与圈内外的名家及普通人的多方面、多层次、五味俱陈的交往风采与纠结趣闻,比如,书中分别写了胡适与老舍、与丰子恺、与张定一、与张难先、与沈从文、与邹韬奋
先生自言:余之一生, 老而无成。常念自幼在家, 经父母之培养;出门在外, 得师友之扶翼;迄今已八十八年。余之为余, 则胥父母、师友之赐。孟子曰: 知人论世 , 余之为人不足知, 然此八十八年来, 正值吾国家民族多难多乱之世。家庭变, 学校变, 社会一切无不相与变。学术思想, 人物风气, 无不变。 读者庶亦由此一角度, 有以窥此八十八年来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 而岂余之一身一家琐屑之所萃而已乎! 善论世者, 其终将有获于斯书。
《父亲(套装共2册)》包括《父亲(上册)》《父亲(下册)》2册。《父亲(套装共2册)》是迄今为止,完整详实还原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先生教导。《父亲(套装共2册)》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这是一部用充满诗意和深情文字雕塑而成的现当代文化名人群像。35位人物,横跨两个世纪。色彩凝重,兼具传与评的双重特色。重在诠释传主的独立人格、担当意识、上下求索和淡泊名利的士人情怀,在不同领域里做出的杰出成就,从而破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 世范 人师——蔡元培传 》 这是一本关于蔡元培的传记。 《 世范 人师——蔡元培传 》 本书以震醒、寻路、蜕变、滥觞、播种、激荡、歧化、修远八章,以丰厚的资料、严谨的结构、细密的手法、朴实的语言,精确地还原了蔡元培从一个清廷翰林到投身国民革命,从执掌北京大学到致力教育改革的革命家、教育家的人生轨迹,详细叙述了他争取民主自由、赞美“劳工神圣”、支持五四运动、提倡勤工俭学和“德、智、体、美”四育,尤其是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成为“现代中国知识界卓越先驱”的心路历程。作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大笔写史,又浓笔画人,以史托人,以人说史,置身于多元文化旋涡处理历史的难点,在复杂的场景里捕捉鲜活的瞬间,以温和态度打量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人与史交融契汇的效果,透露出精英人物
这部散文集是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是沈从文先生的自述。沈从文(1902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赴内蒙古讲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钟扬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他是同事心目中的 追梦者 ,他的人生达到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 不是杰出者善梦,而是善梦着才杰出 ,钟扬以他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为复旦大学著名学者、作家梁永安亲笔撰写的钟扬人生小传。作者参阅大量材料,并作亲身考察,从16个侧面,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钟扬的人生画卷 清晰、丰富、厚重、鲜活,钟扬的音容笑貌与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精)》由曹旅宁撰,全书分为四卷,此外,还收入了黄永年先生著述编年和黄永年先生哀挽录。黄永年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本书为其弟子曹旅宁为黄先生所作,以编年事辑的方式记录了黄先生一生的历程,勾勒了一代学人的学术面貌。书中还有许多掌故趣闻,多是次披露,既有可读性,又有资料性。
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 四大导师 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 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 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