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学术领袖。书中收录了他的小传和亲友、后学写作的纪念、评价文章,介绍傅斯年的家世,他在北大求学时的活动,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绩,在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任职时的往事等。还选收了数篇傅斯年的文章,涉及他对白话文学的意见,在北大创办《新潮》杂志的缘由,对五四运动的回忆,对投靠日本人的汪精卫的心理分析,对宋子文的批评,等等。从这些文字中,一个勇敢有为、生性耿直、才华横溢、元气淋漓的傅斯年形象跃然纸上。
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迄今为止zui完整的人生自传,讲述了一个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 作品不仅展示了许渊冲先生将近一个世纪的追梦历程,更以坦荡的胸怀,如实记录了他与著名翻译家赵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国社科院的江枫教授、南京大学的许钧教授、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等人围绕翻译的 真 与 美 、 神似 与 形似 等涉及翻译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大论争,一字一句均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由冯至长女冯姚平所著。从冯至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至其逝世,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冯至的一生。书中对冯至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所获荣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且配有近两百张冯至及其家人、朋友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完整的、生动的冯至传记。
本书从几个独特的面向对季羡林先生博大而精深的学问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季羡林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季羡林与吐火罗语研究》是对季羡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领域的分析与评价,《季羡林教授学述》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整体评价,《陈寅恪与季羡林》是把研究领域相对接近的陈先生与季先生作一比较研究,以昭示我国两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际遇与成就。本书是一部有个性、有深度的力作,有助于读者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世界。
浦薛凤,二十一岁毕业于清华学校,二十八岁执教于清华大学;半生清华园问学传道,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师友同侪遍布学林。中年从学入仕,三十载政坛亲历,知人论世持平公允,不堕清正廉洁声名,时人尊称 逖公 。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辑录忆述平生往来故人之文字,攒成此一真挚沉郁《音容宛在》。涉笔人物既有政学界师长吴稚晖、蔡元培、王宠惠、梅贻琦等,亦不乏其朋辈同仁蒋廷黻、萧公权、闻一多等,更有数十载伉俪情深的亡妻、年少罹难的长子、早年亲炙的族中长辈。作者笔端苍健,细节掌故历历在目;文风古雅,师友亲朋音容宛在。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 不打不相识 、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 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 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斯蒂文 G.米德玛*的《罗纳德 科斯传(精)》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 科斯教授的学术性传记。 罗纳德 科斯(1910 2013),1932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商科学士学位,先后受聘于邓迪经济和商业学院、利物浦大学及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迁居美国,先后任职于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1964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同时任《法与经济学杂志》主编。由于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等巨大贡献,科斯教授于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教授开创了对当代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术流派,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还包括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 由于在制度分析方面的深刻见解,科斯教授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引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转
《何正璜传》是关于我国文博考古学界泰斗何正璜先生的部传记。何正璜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我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创立者,与林徽因、曾昭燏、容媛并称中国考古学界 巾帼四绝 。 她 1943 年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是我国部敦煌学专著。她首创了我国美术考古学科,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奠基意义。本书的主线正是传奇才女何正璜先生一生燃烧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她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任何条件下都自觉地、执着地、满腔热忱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的激情,在今天的 中国梦 背景下更具榜样性意义。《何正璜传》的问世,不仅是对何正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和献礼,也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更进一步认识这位传奇的女学者。
《父亲(套装共2册)》包括《父亲(上册)》《父亲(下册)》2册。《父亲(套装共2册)》是迄今为止,完整详实还原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先生教导。《父亲(套装共2册)》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韬奋精神六讲》一书作者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聂震宁将韬奋精神归纳为“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善经营”、“懂管理”、“真敬业”六部分,在书中用六个章节展开叙述,用丰富的事例,勾勒出邹韬奋不懈奋斗的一生。许多读者可能熟知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理念,然而并不了解他付出过多少努力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更没有认识到他所做的这一切乃是因为选择了“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道路和方向;可能对可歌可泣的“七君子事件”有所知晓,然而并不了解韬奋先生为了抗日救国究竟做出过多少牺牲,更没有体会到他的爱国情怀已经融入其生命,他“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的名言乃是出自于他生命的呼喊;可能赞颂过韬奋先生敢于斗争的气概,却并不了解他为此遭受过多少凶险和打击,尤其较少理解到,他的抗争乃是
本书是一本关于回族著名的学者马坚教授的传记。是在原书基础上进行的再次修订。一是增加了马志学先生提供的马坚先生的家庭亲友、出国访问等照片,部分照片是首次面世;二是增加了学者、友人等对马坚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开本也进行了更改。该书从作者与马坚教授的初识写起,讲述了马坚教授在沙甸启蒙,在爱资哈尔大学大学的经历,朝觐麦加,艰难的岁月等,以及他的硕果累累的译著。此外,还配有生平年表及相识之人对马坚教授的纪念文章。本书编著者与马坚先生共事十余年,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生动,感人至深。
这部散文集是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是沈从文先生的自述。沈从文(1902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 传记热 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为一段,归国以后为一段。 这是胡适先生在序言中自己的总结。 胡适四十自述可谓是中国自传文学的 破天荒 之作。这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从 我的诞生(母亲订婚) 出发,接着年少求学、海外留学,学识不断精进,思想上也越来越成熟,终于在四十之前 逼上梁山 ,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文学革命 。拥有鲜明的胡式风格,整本书行文冷静,不煽情,不夸张,不做作,不隐瞒,不回避。追随胡适先生的笔触,看他和自己的少年对话,他与自己的青年博弈,他为自己的未来指导,让我们从书中感悟生命的美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广禄(1900-1973)是清末新疆锡伯营后一位领队大臣之子,从伊犁惠远师范学校毕业后,远赴北平求学,后回到新疆为家乡的建设献力。1949年去台后弃政从文,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发现、整理和出版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四大发现之一的清代开国时期的原始档案——《老满文原档》,对国际满学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 广禄作为民国时期新疆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其回忆录具有手史料的珍贵价值。该回忆录对于民国新疆诸多重要人物、事件的历史,新疆等地民国时期的自然、人文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特别是回忆录中对杨增新(时任新疆督军、省长)的内外政策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执政当局的内外政策等问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需要还原,只有在尽可能还原出当时的真实情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如此,要想真正明白胡适的前后转变,了解胡适的真正思想,我们就需要详细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以及他的行为。这部胡适传记就是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为目的而撰写的。本书从胡适出生的时代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写起,为读者详尽地展现了胡适的一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学术成果,他的政治活动以及他的情感生活。读完了这本书,你也许仍然不能简单地概括出胡适是个怎样的人,但你一定会从胡适的生平经历中看出一个个人寻求进步的努力和力量。
本书涵盖了对胡适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文化观念、民主思想以及自由主义等的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胡适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并开启了胡适研究的新方向,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胡适及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推动胡适研究具有一定价值。本书包含:书内含《胡适评传》+《胡适研究》
卜道成是对近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英国传教士。他在华游历数十年,专心研读中国哲学,尤专朱子理学。本书是卜道成的大成之作,详细叙述了朱熹的生平,对朱熹在仕途上的跌宕起伏、学术上的坚忍不拔多发感概;理顺了北宋理学和南宋理学的关系,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才有了朱熹理学的勃发;从宇宙论、人性论入手,剖析了朱子理学的深刻内涵,让人读起来意味深长,很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