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金子美铃,日本国民童谣诗人,她在人间虽然仅仅活了26年,但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512首像金子一样明亮、像花溪一样清澈的童谣。这些童谣真纯斑斓、清澈明丽、形制短小而又气象宏大,为她赢得了“日本诗坛 ”的美誉。 其作品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被翻译成包括中、英、法、韩等多国文字。“无论是生命的欢欣,还是生活的悲苦,她都用心去吟唱,她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歌。”她的童谣,是留给这个世界的“白银的船,黄金的桨”。 “金子美铃童诗经典”三册为吴菲全新修订版译本,译文清新纯美,充满童趣,朗朗上口而又余韵深远。 《向着明亮那方/金子美铃童诗经典》为其中一册。
她们说:我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养育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要学习并具备那种能力;在培养出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要先做一个有趣的妈妈。 《母语:我爱极了做妈妈》汇集了12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女性,谈她们成为妈妈之后,与孩子相处间的情绪、思考、感悟。妈妈这个角色赋予的能量,有温柔的性情、包容的胸怀,还有接受自己不的坦荡,以及成为更好自己的勇气。她们让我们觉得“妈妈”的身份似乎是独立于男人和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妈妈不是伟大的、无私的、含辛茹苦的,但很多时候,她们不得不比谁都坚强有能量、比谁都有耐力有毅力、比谁都更懂得屎尿屁的意义。 我爱极了做妈妈,是因为享受每一天都有“给予爱”和“自爱”的感觉。我和孩子同步前进,执着于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更好。
作者在详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历时多年进行实地寻访,以昆明大西门、文林街、青云街、翠湖,乡间的龙头村、棕皮营、司家营、呈贡龙街等地的西南联大遗迹为线,以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吴宓、叶公超、吴大猷、顾颉刚、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冰心、赵萝蕤、查阜西以及蔡威廉、林如斯、王赓等名人旧居为点,回归历史,再 现并评议了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大相关的人物和史事,并对与西南联大互为背景的昆明进行浮世绘式的描写,生动呈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战时昆明。
已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生前专注于上海文化、特别是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她创作的上海题材的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有过深刻的影响。90年代以后,由于她常年奔跑于沪港两地,她更多致力于上海文化、香港文化和沪港两地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创作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散文,出版有十几种散文作品。2002年,《上海探戈》以全新图文形式加入“新视觉书坊”,在我社出版,引发社会上对老上海文化的更多关注,该书也一再重版;之后,我社又出版有《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两种散文,其中《上海街情话》曾改编为电视剧《一世情缘》,由导演关锦鹏监制,而《上海素描》则是作者2008年——2011年之间的散文作品,出版后也重版两次。之后,作者即开始疾病缠身,作品渐少。2013年4月,作者不幸因病过世。 n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越
年近六旬,依然行吟在路上,用生命去感悟,以心灵来倾听,那份执著与虔敬是有名作家汤世杰先生的底色。继《行色葳蕤》、《杖藜拾青》两书问世后,《青门引(精)》是汤世杰先生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文学、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作品欣赏、感悟的篇什,既有人物忆旧和对当下某些文化现象的思考,又不乏灵性剔透的直抒胸臆之佳作……
那时仙女从溪边走过, 怜爱地蹲下身子, 用一只纤纤素手撩起水来送到唇边, 她并不干渴, 因此只是呷了一口, 在红唇玉齿间, 感受到泉的清洌, 泉的甜美, 倾刻间便沁入了心底。 于是她微笑着站起来, 脚儿随着溪水轻盈地走去, 那溪水便明显地欢快起来。
《身边的江湖》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收纳了作者停止网络更新后的叙事散文。在书稿中,作者以他特有的笔触,描写了狱友黎爷、社会政治运动中起伏的老谭、具有革命理想的表哥,以这些大背景下、动荡年代的小人物命运为切入点,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不能轻易被忘记的伤痛。除此以外,野夫进一步扩大视野,探讨了当代教育中的缺失、台湾中仍然保留下来的“民国”范儿。
那里有一山一山的草、一天一天的云、一夜一夜的星空、一年一年的大风,有一只狗叫猫猫、一头牛叫春耕,有花木、羊群,有人的情分、万物的情分,承受大自然的恩泽,我小心翼翼的记录下来,却也只能记下流年的千百万之一而已。 然而,仅这千百万之一,便给了我莫大的慰藉,让我真真正正地用心去热爱工作和生活,去善待每一个遇见的人们,去走好脚下的路,去记下每一处看到的花,听见每一声鸟叫,去珍惜眼前的一切,并以此抵御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
《华西书信》是一部关于华西协合大学创办者的书信集,生动展现了这些外国友人从1911年到1950年在华西坝创办华西协合大学、传播医学的艰辛历程,以及以客观立场记述的现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民生状态。书中收录书信,多为首次翻译出版;书信内容和《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互为印证;精选的历史图片和部分当年报刊的相关报道,客观而真实地呈现了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历史事件,现代中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卫生等真实状况,以及华西协合大学创办过程中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传播医学、传道授业的科学精神。
本书收入《流动的盛宴》《非洲的青山》两部作品。《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带着新婚妻子刚到巴黎度过的那段时光,彼时默默无闻,生活过得清贫朴素,在咖啡馆点一杯咖啡或一小杯酒,日日伏案写作。甘苦交织,却分外铭心。《非洲的青山》再现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猎经历,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与动物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
《中国最美的100传世散文》精选了从古至今精美的100篇散文,配以古韵雅致的图片,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这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散文之美,如梦如幻,触之无形,思之有意。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 部,故事以主人公阿廖沙的口吻展开。阿廖沙三岁丧父,寄居母家,因外祖父专横暴力,常受毒打,两位舅舅为夺家产也经常争吵斗殴,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 阿廖沙幸得慈爱的外祖母照拂,还结识了“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儿”等善良正直的人。母亲与继父和弟弟回家后阿廖沙的生活并无改观。他在学校饱受歧视和欺辱,而辍学,母亲去世后便去“人间”谋生。看似是写悲惨童年,实则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现实,也衬托出像阿廖沙一样的新一代人不惧苦难,勇敢前行的精神。
本书是作者多次赴日访学时的随笔札记。客居日本,作者会在大雪过后专程去访问佛寺中的一株寒梅,会抱著川端康成的名著与友人共赴伊豆开始一段文学之旅,会信马由缰在东京的小巷中体会都市生活中残留的江户风味,会在神保钉古书店街摩挲古书兼而观察买书人的生态,会不觉流连至万家灯火只好以手扪读日本历代名人的碑铭…… 全书风格清新、阳光,对日本文化注重体味而非批评;虽是“阅读日本”,心心念念全在中国。作者谦逊温润,娓娓而谈,带读者领略读书人的雅趣与情怀。 《阅读日本(增订版)》的主要特点有四: 一、这是一本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看待日本的著作,集轻鬆和厚重于一身。它属于散文类流行读物,文笔轻鬆亲和;同时又关注学术动态、充满文人雅趣,比起那些文化导览类的日本读物多出不少厚重底蕴。如作者所说
文学写作是以另一种角色在人生旅途之中观赏心路风景、采撷心灵之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休闲。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进行文学写作,或诗歌、或散文,以诗言志、以文抒怀,对人的性情、品格都是很好的修炼。这不光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如果长期单一不变,往往容易形成定势。如果一旦形成定势,不再追求创新,不再注入生机,就会陷入僵化,而僵化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最忌讳的。一般来说,文学创作往往追求领异标新,作家往往对社会冷暖、对人情世故具有特别敏锐特别深刻的感受。习惯于抽象思维、政治考量的从政者,多一些文学思考和写作体验,就会多一些透视社会的角度,多一些体贴百姓的情怀。这对从政者自然是大有益处的。《高路入云端》由刘上洋编著,分为 水之远 和 山之高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是李银河的力作,是一部质朴而真诚的随笔集。在这本书里,李银河摒弃了一个社会学家和文化斗士的身份,而去省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直率地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真实感受和深邃思考。这本书是她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隐居乡下和海滨,每日独对日月星辰、海浪潮涌、四季轮转所写下的,是她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她内心矛盾、挣扎的记录。无论怎样,她对爱与自由的追寻从未消褪过,正如书中所言:“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去爱自己喜欢的人,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的人生宣言。”
这是一本讲述成长烦恼的书,同时也是一本饶有兴味的书。它的小主角很多,有耐特、丹、汤米、黛西,还有其他许多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在一所独特的学校里学习、生活。自由与规则,个人与团队,知识与情感,每一对冲突都是一次心灵的体验,每一个主角都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身边的同学、朋友;每一个主角所想的、所做的,都可能是你所想所做的。对于少年朋友而言,书里的世界其实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延伸,你会在其中找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还有那些闪光的亮点。 当然,也许你已经和少年时代告别了,或许你已经步入中年,抑或你已经白发苍苍,但对于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童真、对生活怀抱真诚渴望的你而言,捧起这本书,总会浮现出一个多资多彩的童年:家长,老师,同学,校园……而这正是每个人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