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原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本书将《伤寒论》113方分类编排,分为麻黄剂、桂枝剂等类别,按类进行解释,间附医案,配有歌诀,深受读者喜爱。本书引用的条文和方剂,以明朝赵开美复刻的《伤寒论》为蓝本,在徐氏类方的基础上,沿用了类方概证方法,又进行了加工和补充,书名曰《新编伤寒论类方》,以资与旧《类方》而有所区别。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本书在系统梳理《伤寒论》经方歌诀基础上,整理归纳古籍原文,选录《长沙方歌括》《伤寒方歌括》及教材收载和民间验用的《伤寒论》经方歌诀200余首,涉及方剂107首,每方搭配经典歌诀1~2首。所辑歌诀节奏鲜明,易学、易懂、易记。方诀下附《伤寒论》相应条文,分列【应用指征】【药物组成】【服用方法】【配伍加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变证及预后】等以深化理解、指导临证。采用读书笔记形式,歌诀以硬笔书法编排成帖,配米字格,便于学习者临摹、温习。本书的原文以明?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参考《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指南》。经方分类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归纳,依方剂所治六经病主次列序,顺序有所调整,但条文序号不变,悉以赵本《伤寒论》为准。
羹方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礼记》、《左传》等典籍都记载了丰富的羹方内容。羹方介于汤食与汤方之间,以组方精炼、口感鲜美、制作方便为特色,一般所用药材为单味,或两到三味, 多不超过五味,多选味甘、性平,无毒副作用和特殊气味的药材。在中国历代方剂中,有关“羹”的配方有300多首,在其他各种文化典籍中,也涉及大量的羹方内容。古代伊尹、屈原、曹雪芹等都是羹方 的代表人物,他们为羹方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羹方既是中医汤药的延伸,也是中医食疗、药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良松、李小琳著的《羹方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9章28节,分别从羹方学概论、羹方发展史、羹方的应用、羹食、羹疗、羹养,以及相关文论等方面来论述古代羹方的组成、制作和应用,对古代羹礼、羹文化、羹方的类别、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