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之一,是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孢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希望了解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师生和广大科技人员及干部阅读参考。
李约瑟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发掘出无数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成就,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是20世纪的划时代巨著,被誉为“欧洲人文学术研究的成就”。这部巨著虽然几乎尽人皆知,却因体量过于浩繁、内容过于艰深而很少能够被国人读到。n 《是李约瑟卷帙浩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缩写本,由科技史家柯林罗南改编、李约瑟审定,体量上原书的十几分之一,承原著之精要,行文流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勾勒出中华几千年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史,被誉为“目前为止面向公众普及中国科学史的读物之一”。
《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规划教材:阴极电子学》详细介绍了电子发射的基础理论,各种阴极的电子发射机理、结构、性能和制备工艺,同时还介绍了各类阴极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主要内容有:热电子发射的理论基础;各类热阴极(纯金属阴极、原子薄膜阴极、氧化物阴极、储备式阴极、六硼化镧阴极);场致电子发射阴极;光电阴极;次级电子发射体等。 《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规划教材:阴极电子学》可作为真空技术、物理电子技术、光电探测与传感技术、电光源技术、电子与离子应用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半导体器件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商用飞机研制是一项极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制手段的更新,传统的设计流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技术也遇到了的挑战。《商用飞机项目:复杂高端产品的研发管理》针对商用飞机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项目管理难题,提出了解决高度复杂的飞机研制项目管理问题的思路。只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成项目架构,严格执行确定的项目进度计划’才能最终保证项目的可控性。书中介绍了基于各种管理技术的基本核心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成项目架构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集成项目架构在飞机研制项目中的应用。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动物资源,首先必须认识动物,给每种动物以正确的名称,通过详细表述并记录动物种类、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学习性、经济价值与利用等信息,规范各类动物物种的种名和学名,对特有种、珍稀种、经济种等重大物种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作客观记载,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动物提供翔实的依据。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浙江天目山双翅目共计51科409属924种,《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记述22科170属402种。同时,作者对实际研究过的种类作了比较详细的形态描述,每个种均列有生物学、有关文献和地理分布等,并编有分种检索表。《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不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天目山丰富的动物资源,而且可供农、林、牧、畜、渔、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者参考使用
近二十年来,表观遗传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内容涵盖了从动物、植物到真菌,从干细胞、胚胎发育到衰老、癌症发生等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表观遗传,为什么它的研究占据了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呢?《承续的魅力:令人着迷的表观遗传学》邀请了我国表观遗传领域的十余位科学家对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之一,是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孢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中希望了解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师生和广大科技人员及干部阅读参考。
《城市生态学:城市之科学》是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一本巨著,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中的生物、人工结构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内容不仅涉及街道、草坪、公园、河流、下水道系统和工业区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组分,而且还突出了城市-近郊-远郊-环城带浑然一体的城市景观镶嵌体理念。书中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个城市的生态模型、数据和案例,涉及大量新的城市生态学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图文并茂,表述生动。《城市生态学:城市之科学》不仅可以帮助城市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城市规划从业者开拓视野,指引方向,同时,对于那些对生态学感兴趣,渴望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市问题的热心市民来说,也不失为一本的参考读物。
本书以天然生物反应器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流(遗传信息传递、环境信号转导)、能量流(光能转换、化学能转换)和物质流(碳代谢、氮代谢)等三大基本生命运动形式的内涵。本书尝试将生物反应器与转基因及代谢工程融为一体,在现代基因组学辉煌成就的映衬下,提纲挈领地概览了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及序列与资源基因组学,并深入浅出地阐述基因工程(基因分离与重组)、蛋白质工程(分子改造与组合)、代谢途径工程(包括转基因植物和工程微生物培育)等人工生物反应器研制技术主轴。在仿生生物反应器部分,对生物孵化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解码器等从纳米元器件到成套仿生分子机器的前瞻性领域进行了概述与展望。全书共分9篇,下设19章,分章内容贯穿着1条“主线”,即生命的基本运动形式(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2条“副线”,即转基因植物和基因工
现代社会中,“亚健康”和慢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及生活品质。相比传统的化学药物,一类称作生物活性肽的天然功能化合物凭借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异军突起,成为生物医学与功能食品研究的热点。 本书对肽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并简要总结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分离纯化与鉴定,回顾了肽的发展历程。全书结合当前外相关文献和热点研究,依次对生物活性肽降血糖、抗氧化、降血压、促进皮肤健康、抗炎症、抗肿瘤、促进免疫健康和促进骨骼健康的功能进行重点阐述,并总结了各类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另外,也选择性介绍了各类功能活性肽的来源、构效、应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蛋白肽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蛋白肽进一步研究及应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