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和进化以后,人类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今地球和自然界的主帝。 本书是编者在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材料,特别是参考和总结了欧美日等国知名的乳酸菌、益生菌和益生元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以及从事该领域研发和生产的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叙述有关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科学知识及部分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介绍了世界上关于当代益生菌科学技术的进展、实践应用和主要观点。本书适用于对益生菌相关保健知识感兴趣的各类型的读者。
本书为*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系列统编教材。内容编排力求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在注重强调基础的同时,突出启发性、新颖性及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旨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全书分两篇共十三章:篇十章介绍微生物基础理论,包括各类微生物概论、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变异、传染免疫和微生物的生态;第二篇三章为微生物实验,内容有纯培养技术、形态观察及微生物测定和基础及应用实验。每章后附思考题、本章小结,重点章附阅读材料,便于学生复习掌握。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学生用书,也可作生产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系根据农业部“*”教材编写规划的精神,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发酵微生物学讲义和华中农业学的酿造学基础上,经修改、删减而成,可作为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教材和其它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微生物发酵工厂科技人员参考。 由于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的课程中,尚开设农用抗生素课,因此,本书不包括抗生素、激素、毒素、微生物杀虫剂等有关内容。 本书的通论部分除阐述一般发酵方面的概念外,着重论述共同性的微生物问题,如菌种选育、发酵条件和过程控制以及发酵工业杂菌污染与防止等。由于目前发酵原料主要为农副产品,因此,对原料的处理做了重点的启发性介绍。发酵产物的提取也做了概括性的论述。 本书的各论包括酒精、丙酮丁醇、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发酵、单细胞蛋白制造和食品
微生物学实验分册包括四项重要的基本实验技术,即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培养技术,体现了微生物学实用的技术方法,同时注重传统、经典技术理论与现代新兴技术的结合。教学计划30课时,分10次进行。实际教学安排可根据各专业要求,从中予以选择、调整。
本书为修订本。该书保留了原版教材的部分内容,增添了大量操作和研究图片,使操作要领、基本理论和实验结果图文结合,直观明了;实验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和实验成败分析,各章单设实验注意事项,既介绍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提出初学者易出现的差错或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充实了细胞研究技术和动物常用的细胞注射技术等内容。全书将实验准备、细胞培养、细胞研究融为一体,既适合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训练,又适合自学入门。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验教材是指 导学生上好实验课的重要工具。作为国家特色 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成果和江苏省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微生物学实验》 内容着重训 练学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同时适当增 加了一些与当前生产实践、生物工程应用有关 的新技术。 全书包括微生物学实验须知,微生物显微及染色 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及设 计型、综合型和探究型实验几部分。本书具有简明扼 要、实用性强的特点,并注意突出对学生独立工 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由赵玉萍、方芳主编,可 作为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教材,此外也可作 为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有关教学及 科研人员的实验参考书。
2000年6月26日,美、英、法、德、日、中六国同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正式发表,从而揭示生命科学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时代。与日俱增的海量遗传信息对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模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革命性影响。发展和应用针对全基因组或全系统的高通量、大规模的整体实验手段,利用结构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和材料研究基因的功能将成为这个时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功能基因组学除在分子水平、细胞不平上进行研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将依赖于对模式生物的研究,通过基因打靶对模式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并研究其相关的表型,可以提供某种基因在生理和病理中所起的作用,快速解析相关的分子途径和机制。同时也可为治疗及新药筛选提供动物模型,为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玉英研究员和北京农林科学院高新一研究员编著。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特性和应用,实验室及工厂化生产的设备条件,常用的培养基及其配制,培养材料的选择和消毒灭菌,重要经济植物脱毒及快繁育苗原理和技术,植物无糖培养微体繁殖技术,组织培养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和技术,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生产等,并附有常用培养基、已发表的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外植体和培养基成分,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常用英文缩写注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手册》侧重于具体操作技术,力求使读者能看得懂
微生物应用技术在生物制药、药物制剂、食品分析检测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岗位上有广泛的应用。本书采用项目化编写,紧紧结合目前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行业岗位要求来编排内容。本书除了对常用微生物实用知识进行介绍外,同时强化了微生物技术岗位的实用性,加强了微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突出了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实训。在免疫学内容中,突出了微生物在免疫中的作用。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来编写,力求围绕岗位知识技能展开,突出实用性。可供生物技术类、生物制药类、药物制剂类、食品营养与检测类高职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参考用书。
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自然界不仅有一个由空气、阳光、土壤、水等构成的大环境,同时还有一个由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等构成的微环境。同大环境相比,微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一些。 那么,在这个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微生物在人体的营养吸收、生长发育,乃至抵御疾病等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是怎么一回事?“菌群失调”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疾病的结果?微生态制剂有哪些功效?服用微生态制剂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书作者以问答的形式和通俗的文字,生动而全面地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微生态世界。第二版不仅修订、充实了大部分内容,而且增加了“益生元的原理及应用”和“微生态及其制品的进展”,十分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从事微生态学研究者也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一书的修订版。本书在修订过程中,注重保持上一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实验由原来的44个增加为54个,并增加了“自主设计实验”内容。 每个实验都精心设计了实验原理简介和实验结果分析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引入新的微生物学研究技术,增加了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及检测、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等综合性新实验。与本书配套出版有“教学辅助光盘”,内容包括实验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展示、重要实验菌株的基本特性描述及附录4部分内容。 本教材特别适用于师范院校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使用,亦可作为农、林等其他有关专业或教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遗传质量与监测、营养及饲料控制、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繁殖与繁育体系、常用实验动物、动物实验技术和动物模型。本书内容系统、准确、精炼、实用,资料翔实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本书是为高等职业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兽医、畜牧、营养与饲料、防疫与检疫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也可供实验动物生产、管理人员及医学工作者参考使用。
鳄晰为我国珍稀的Ⅰ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是应受到保护的物种。它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子遣种类,是原始古老的蜥蜴类。鳄晰的研究对研究动物进化、物种演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对鳄晰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本书作者在25年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2006年,在广西,广东产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小区样线数量统计等方法,对两广的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野外考察,查实结果;分布范围为北纬23°25'-24°45,东经109°20'-133°20';海拔调度在760mm以下;雨量充沛,年隆雨量1360-2574mm,平均气温16-30氏市度间,植被大多数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环境为适生境。其种群数量分布主要在广西的贺州、昭平、金秀等县的少数山区,现有数量490-654只;广东在韶关曲江县罗坑保护区,产区现存160-200只。
本部分的第1章、第2章、第6章和第7章为推荐性,其余内容为强制性。 GB 14922《实验动物》可分为如下两部分: ——GB 14922.1《实验动物 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GB 1492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为GB 1492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代替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本部分与GB 14922.2—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删除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的检测项目; b) 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条款中的动物类别,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动物和无菌级动物,增加了相应的简称。 本部分由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书为《微生物学》(闵航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的配套实验教材,含“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两分册。实验指导共设29个实验,系统包括了形态观察、操作技术和实际应用,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生物活性、系统发育、分子生态等不同方面,以适用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应用生物学、农学类、环境微生物学等各个专业。使用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加以选择。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急速发展,微生物学已渗人生命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同时现代化实验手段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微生物学科的纵深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既是生命科学中的独立技术,又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基础。因此,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不仅对人类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而且对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部分为微生物形态学研究,包括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和微生物大小测定;第二部分为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包括培养基的组成和类别,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以及灭菌和消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第三部分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包括接种的准备和方法以及各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纯化技术;第四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以及相关的应用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内容共分为l0章,包括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系统发育学、生理学、自然生态学、在厌氧处理工艺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也介绍了油田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危害与处理,脱硫弧菌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另外还阐述了硫酸盐还原的厌氧工艺,硫酸盐还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处理各种重金属废水、抗生素废水、青霉素废水等。后介绍了复合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以及含砷废水的原理等。本书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学用书,并可作为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紧密结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要求: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检测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上应用所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消毒剂与培养基,无菌、微生物数量、抗生素效价、细菌内毒素、控制菌等检查所要求进行的验证项目和内容(含方法、方案和具体的实操)及验证实验实例,提供了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微生物实验数量统计分析软件程序。 本书内容新颖、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既能供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选修课使用,又可作为培养教材,更可作为微生物检验者的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