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奈吉尔 巴利博士前往陌生的苏拉威西岛,在潮湿闷热、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中艰难穿梭,寻找当地的托拉查人。这个民族的文化独特神秘,因壮观的建筑和神秘的祖先崇拜而闻名。不同于高深莫测、正襟危坐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巴利凭借幽默乐观的性格,通过诙谐轻松的文字,将田野工作中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危险与敌意,与异域文化的种种冲撞,通通化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欢乐笔记。
12.5万年前,人类在濒临灭绝的边缘,直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了适应适应新地形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我们狩猎、觅食、追踪潮汐、剥牡蛎,尽一切可能生存下去。没过多久,我们这个物种就从濒临灭绝的悬崖边上被拉了回来,站在了更稳固的位置上。是什么拯救了我们?是我们的大脑。 在《大脑进化简史》一书中,布雷特 斯特卡带领我们开启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旅程,清晰梳理了大脑进化的重要脉络:从生命诞生到DNA的出现,从水生、陆生到灵长类的直立行走,最终形成了我们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大脑,甚至涉及了脑科学的前沿领域,如表观遗传学和CRISPR。这本书的叙述清晰而专业,引人入胜,以大脑进化的历史让我们重新审视 生而为人 的真正含义。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在对不同的人类学范式进行深刻剖析后,本书下篇论述了历史文化人类学范式下几个人类学核心主题,包括身体、模仿、表演、仪式、语言、图像和想象、死亡和出生,这些核心主题均来源于人类学项目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了人类基本行为、活动与关系的研究现状。
《本土的解说:宗族、族群与公共卫生的人类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本土的解说: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宗族、村落与国家:宗族研究的本土实践、族群与旅游、人类学与公共卫生等。
生命的孕育 生命的进化和发展 染色体的表现 没有“母亲”的后代 生命的钥匙——酶 分子“巨人”——蛋白质老人
本书是以王铭铭为首的人类学研究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编撰的人类学学术文集,梳理过去25年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反思当代中国的人类学现状问题,并对未来的人类学发展提出构想和展望,是代表中国人类学研究水平的学术读物之一。
《山水文化》从山水文化的相关基本概念切入,系统介绍了山水文化诞生与繁荣的重要节点,山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历史,山水文化的主要形态山水传说、山水诗文、山水艺术、山水摄影、山水音乐、山水景观,同时,还对山水城市及山水文化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探讨。《山水文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阅读《山水文化》,能帮助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陶冶于自然山水之秀美,沉醉于人文山水之甘醇。
植物没有一个我们执念的“大脑”,但若把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植物就是智能的。书中通过各种实验来证明植物拥有独特的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而且大多比人类的更灵敏,以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和躲避敌人的需求。它们具有三类交流系统,尤其在无法言语的情况下,它们与周围的植物、昆虫和高等动物交流时,使用各类方式、手段,更是让人大吃一惊。 书中梳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植物的偏见史,为读者落后的植物观寻找分析原因,以诸多来自Science和Nature杂志的研究做论据,论证层层推演,逻辑链条极为缜密,推导出
“走近科学”让我们了解科学的精神,具有科学的思想,激励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学到科学的知识。人的生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让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了解各种生物的故事踏上探索生物的旅程。
《天真的人类学家》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
本书选编了凝血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胸腺素、胸腺肽、蜗牛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菠萝蛋白酶、透明质酸、鹅去氧胆酸、人工牛黄、辣椒红色素以及各种生长激素、食用蛋白和食用色素等41种实用生物化学产品的生产技术。这些产品都以动物脏器及生物材料为原料,采用土洋结合、简单易行的生产技术,可以变废为宝,提高经济价值,具有成本低、见效快、销路好的特点。本书融科学性、技术性、通俗性、实用性于一体,可供生物化学生产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参考,亦可供生物化学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一个科学家的时空漫游与人性探索。 他,一进南极,九进北极,置身于尘世之外,搏击于冰雪之中,站在世界边缘,展望天地苍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从宇宙的起源,到地球的生成;从大气层的重要,到南北两极的作用;从生命世界的演化,到人性真谛的反思;从自然规律的探索,到人类文明的追踪;上下求索,今古驰骋,在时空隧道里漫游,到科学王国中旅行。
本书教材在保持上一版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又根据教学需求对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全书共分16章,前5章为细胞生理学部分,按细胞功能重新进行编排。其中“细胞膜动力学”、“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突触传递和调节”、“肌细胞生理”均分别独立成章;后11章为系统生理学部分,按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循环系统等编排。???第3版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全书结构编排科学合理,以细胞功能为基础,使分子—细胞—系统不同水平间的相互联系概念贯穿全书,简明易学;增加了较多的新图,补充了生理学中的进展,删除和精简了部分不适合的内容,使本书内容更加充实、新颖,更具可读性。???本书适合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
本书内容以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为主体,同时紧密联系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实际应用,并适当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和成就。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注重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少而精;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全书共分十三章,具体内容包括:糖类化学、脂类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维生素和辅酶、生物氧化、糖代谢、脂代谢、含氮化合物代谢1——氨基酸代谢、含氮化合物代谢Ⅱ——核苷酸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和代谢调节。每章还配有适量的复习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著而成,供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供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其 他专业参考。
本书寻求解释为什么人们信任陌生人,为什么这样做是重要的。信任是一种价值,它不取决于个人经验,也不取决于人们在公民群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和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我们是从父母那里学到信任的,信任在时间尺度上是稳定的。信任取决于乐观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我们能使它更好。具有信任感的人更乐于从事慈善捐赠和志愿工作,更强有力地支持都些面临歧视的群体。具有信任感的社会很有可能对资源进行从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它的政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在美国的最近三十年中,人们之间的信任在衰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乐观主义的衰落和经济不乎等的加剧,作者记录了美国和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中有代表性的数据随各种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
本书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的历程,而且还阐明了由于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兴起,从而引起了医药、农牧业、发酵工业、环境保护以及生物能源等行业的变革。本书编写的特点是不限于就事论事的编年史,而是围绕着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生动地描写了众多先驱者们对自然界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入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和进行巧妙的实验验证,提出创新性的科学理论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仅次于生境破坏和危害生物多样性的第二大威胁,不仅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造成生态失衡,而且危害农林业生产,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和福寿螺四种重要外来入侵生物于200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也是海南省 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本书围绕海南省水葫芦、薇甘菊、空心莲子草和福寿螺的发生监测,水葫芦、薇甘菊、空心莲子草和福寿螺的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对海南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对评估其在海南的扩散蔓延情况,分析其演替规律和蔓延趋势,为其防治预案的制定和有效控制提供前提和基础。
《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是部分中国人类学家就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发表的专题论文集。论文作者来自当代中国大陆主要的人类学学术机构,他们在《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研究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动向。在《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中,作者们通过区域性研究的追溯和学科发展史的回顾,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人类学的学科进行了讨论;借助学科史的梳理,来反思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基于各自在人类学不同分支的研究实践,说明了这些分支学科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