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按照*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广泛吸取近几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从橡塑制品厂工艺设计的工作要求出发,着重体现橡塑制品厂工艺设计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根据行业企业的新发展,设置教学情景和项目任务。全书共分三个学习情景、七个项目。情境一,橡塑制品厂的特点与工厂设计一般知识,设置两个项目;情境二,橡塑制品厂工艺设计,设置两个项目,其中一个为拓展项目;情境三,橡塑制品厂典型车间工艺设计与布置,设置三个项目,其中两个为拓展项目。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橡胶制品专业、塑料成型加工专业教材,也可供中职学校高分子类专业使用,或供橡胶行业、塑料行业、废旧橡塑制品回收与循环利用行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
本教材结合我国橡胶配合与塑炼、混炼生产工艺现状而编写。主要包括橡胶配方分析与计算、橡胶原材料加工与配合、生胶的塑炼与检测、橡胶混炼与检测四个部分内容,突出简洁、规范、实用。 本教材主要作为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橡胶)学生学习橡胶配合与塑混炼操作教材,也适用橡胶企业相关人员和培训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参考使用。
本标准对应于ISO 4635:1982《混凝土道路伸缩缝用预成型硫化橡胶压缩密封垫——材料规范》,本标准与ISO 4635:1982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3)归口。
本标准对应于ISO 5892:1981《建筑橡胶密封垫——预成型密实硫化的结构密封垫用材料——规范》,本标准与ISO 5892:1981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和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3)归口。
GB/T24141《内燃机燃油管路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包括下列2部分: ——第1部分:柴油燃料; ——第2部分:汽油燃料。 本部分为GB/T24141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019013—1:2005《内燃机燃油管路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第1部分:柴油燃料》(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19013—1:2005。 本部分第2章引用的GB/T1690-2006是修改采用IS01817:2005,在本部分试验中涉及引用的IRM903号标准油、液体C和液体F与国际标准一致。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部分中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
《橡胶加工工艺学》作者以将近20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教学知识相结合,理论上从外的前沿着手,高瞻远瞩;实际加工部分,言简意赅。全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橡胶工业简介,橡胶共性,橡胶制品分类,橡胶制品的生产工艺过程,橡胶的性能测试,橡胶分子结构、组成和性能,生胶和再生胶,配合剂,橡胶配合剂的分离和分析,塑炼前的准备、配料工艺,橡胶塑炼,橡胶混炼,橡胶压延,橡胶压出,橡胶硫化等方面的知识。《橡胶加工工艺学》内容充实、丰富,叙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充分满足学时少的教学要求。 《橡胶加工工艺学》除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外,还可以作为从事橡胶研究与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对应于IS09553:1997((太阳能集热器用预成型橡胶密封件及密封胶料的试验方法》(英文版),本标准与IS09553:1997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山东临沂双丰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海宁久久胶塑有限公司、皇明太阳能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静茹、贾铁鹰、霍志臣、许国甫、史贵芹、段淑珍。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8422--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透气性的测定》,与GB/T 18422--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一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引用文件有更改(见第2章,2001年版第2章); 一一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一一删除了GB/T 18422--2001图l中的“A端”和“图注”(见2001版图1); 一一增加了试验气体的要求(见第7章); 一一修改了试验步骤(见第10章,2001版第8章);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0 4080:2009{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透气性的测定》。 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一一GB/T 7528—2011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术语(IS0 8330:2007,IDT); 一一GB/T 2941--2006 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IS0 23529:2004,IDT)。 本标准做
本部分的第5章、第6章和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GB 25936《橡胶塑料粉碎机械》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刀片式切碎机安全要求; ——第2部分:拉条式切粒机安全要求; ——第3部分:切碎机安全要求; ——第4部分:团粒机安全要求。 本部分为GB 25936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7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欧洲标准EN12012-3:2001+Al:2008《橡胶塑料机械 粉碎机械第3部分:切碎机安全要求》。 本部分与欧洲标准EN 12012—3:2001+Al:2008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用我国标准代替了国际标准; ——删除了EN l2012—3:2001+Al:2008第1章后一段。 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EN l2012—3:2001+Al:2008的资料性附录ZA; ——删除
本书为《橡胶加工技术读本》系列丛书之一。书中系统介绍了橡胶工业生产用各种原材料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生胶与骨架材料、硫化体系、补强填充体系、防护体系、软化增塑体系和其他配合剂的概念、性能、选择与使用特点等,书中还针对不同原材料和不同用途的产品专门介绍了橡胶配方的基本知识。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结合目前橡胶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生产实际,对各种传统和新型橡胶工业用材料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于了解和掌握橡胶材料选用和配合技能具有指导作用。为方便学习参考,各章后附有思考题。 本书适于橡胶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参考,可作为企业培训教材使用,同时也可适用于高职高专和中职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标准的第4章、第5章和第7章为强制性内容,其余为推荐性内容。 本标准参考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 l765:2005ad《橡胶用炭黑标准分类系统》修订。 本标准代替GB 3778--2003《橡胶用炭黑》,与GB 3778--2003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取消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3777—1996,并增加了橡胶用炭黑的命名方法(见第2章、 第3章)。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8656”和“GB/T 8660”(见第2章)。 ——将45弘m筛余物和500弘m筛余物的单位由“%”改为“m9/k9”,使结果书写更简洁。 ——取消分级(见4.3和表2,2003年版的表l),增加生产者与使用者间进行技术协调的空间。 ——调整和重新规定了技术指标及其允许波动范围(见表2,2003年版的表l)。 ——对试验方法中按方法标准号从小到大重新编排(见第5章)。 ——采用ASTM D l765:2
共混改性是聚合物改性为简便且卓有成效的方法。将不同性能的聚合物共混,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的性能。聚合物共混还可以使共混组分在性能上实现互补,从而开发出综合性能优越的材料,许多具有卓越性能的材料都是通过共混改性的方式制造出来的。因此,聚合物共混改性已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及工程中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不仅是聚合物改性的重要手段,更是开发具有崭新性能新型材料的重要途径。
本书介绍了具有生物功能、电磁功能、导热功能、特殊物理力学性能、声学功能、光学功能的橡胶材料的概念、原理、性能,实现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途径以及研究发展方向,介绍了功能性橡胶制品的原料选择、配合原则和制备方法,给出了典型的配方实例和加工工艺。 本书可供从事橡胶材料研究、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材料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7743:2007(E)《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T 7757--1993(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7743:2007(E)。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d)删除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与前一版本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针对产品的试验方法C(1993版第1章,本版第1章)。 ——增加了对试样的规定(1993版第1章、第5章,本版第1章、第6章)。 ——增加了对试验机的要求(1993版4.4,本版5.4)。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8校准(本版附录B)。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凯迪西北橡胶有限公司。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宁波大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莱州市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浩刚、杨浩毅、姜接军、张德传、刘惠春、李飒。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胶鞋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制鞋行业技术开发(莆田)基地、福建省鞋服质量检测中心、莆田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中华人民共和国莆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泉州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国辉(中国)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晋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温州市诚志机电设备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元水、尤永谊、黄德春、傅以忠、戴建辉、章金銮、丁国斯、陈斌、吴承荣、施一苇、佘集锋、刘勇、陈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