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00年黄河、黑河、塔李木河调水这一重大事件为题材,以《中国水利报》的三篇长篇纪实报道为主体,精选了各媒体的报道文章,同时收录了有关的文献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三河”调水成功的指导思想、治水思路、重大意义、实施过程、深远影响以及社会反响等,较深刻地揭示了“三河”调水的启示和对社会经济与环境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对新的治水思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体现了水利部党组的现代治水思路和生态水利观。 本书适于关心或从事西部大开发、生态系统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同志以及有关新闻工作者阅读、收藏。
水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地理备要素中嚣敏感和脆弱的因子。随着全球经济的笈展世界各地河流,湖泊的健康都出现了的问题,流域发展与河流文明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流域性的求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作为三晋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历史时期湖泊众多,水量丰沛,灌溉衷业发达是山西最发达的经济区。但现在挪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出觋了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漏斗区面积扩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捣示流域水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过程是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孟万忠编著的《河湖变迁与健康评价--以汾河中游为例》依托历史文献、地层、考古、孢粉动檀物化石,器测的气象,水灾数据等资料,综合分析,相互印证 以全新的视角揭示出第四纪更新世以来汾河中游河瑚变迁的过程、原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撰写了这本“白皮书”。本书撰写的目的是总结中国地下水科学的研究现状,认识当前国际地下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结合中国地下水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探讨中国地下水科学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中国地下水科学的科研、教育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旨在为从事地下水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帮助他们了解外地下水科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水资源短缺正在成为21世纪最紧张的资源问题。曾经充足、近乎免费、简单易用的水资源,如今正因为城市化、工业化、饮食结构、生物燃料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变得稀缺、昂贵,需要复杂处理。 尤其对于农业这一经济基础而言,水资源短缺正在引发一系列潜在的问题。它除了悄然改变着各个国家甚至世界的经济结构,对长远的经济发展形成威胁,还直接威胁着我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而继碳交易之后,水交易也正在应运而生。 《水危机:解读全球水资源、水博弈、水交易和水管理》不仅仅告诉我们全球性水危机即将出现,还为农业、工程、水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及一些先进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方法。
本书收录了汪恕诚从2004年9月26日至2012年11月19日期间发表的32篇关于水利水电工作的学术报告和论文。作者着眼外宏观形势,立足基本国情水情,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系统论述了关于坚持人水和谐、推进水利水电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思路观点。既谈人与水和谐相处,也谈水利水电科学发展;既谈水利发展的观点,也谈水电改革的思路;既谈水利水电业务工作,也谈清洁能源、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本书是漓江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的总结,共分9章。以前期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研究为依据,以气候与环境变化为背景,对漓江流域上游区近几十年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漓江流域上游区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对其变化的原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据此,提出了发展观念、环境建设、决策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本书可供水文、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基础,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已经编制和实施了很多涉水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由于各类涉水规划内容往往分属不同的专项规划,对涉水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协调。本书以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用为基础,对滨江地区水资源评价、预测及合理配置、节水减污、应急供水体系、水环境的评价、模拟和预测的理论和计算、水环境保护对策制定、水文计算方法、防洪安全校核、防洪减灾对策、水系规划模式、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水权及水市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相关研究实例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科研技术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及相关管
《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披露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解读中国水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剖析了世界上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为中国解决水问题、水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本书主要依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干旱半干旱牧区饲草料地高效用水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研究成果编著而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牧区自然条件及发展问题、相关技术发展状况、典型牧区自然生态特征分析、饲草料作物需水规律和水肥关系、饲草料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饲草料地高效用水技术的集成示范、人工草地建设对生态的影响和灌溉饲草料地遥感ET监测等。
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3年的10多年中,江苏省共查处各类水事案件近5.7万件,其中立案查处7600余件,约占13.4%。为认真总结10多年来水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供广大水政监察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借鉴,江苏省水政监察总队决定编辑出版《江苏水事案例选编》一书。2003年年初组成5人编辑小组,搜集、整理并分类选择了42个典型案例,于2004年8月定稿。 本书选编的案例大体分为:~7例为违法建筑案,第8~12例为防汛清障案,3~15例为违法圈圩案,6~18例为非法采砂案,9例为违法凿井案,第20~25例为规费征收案,第26~27例为妨害执行公务案,第28~39例为维护水利部门合法权益案,第40~42例为其他案。每个案例分三个部分:一是案情简介,将案件从发生到结束作个简单的交待,过程从简,避免重复;二是法律文书文件摘录,为使读者对处理该案有个完整的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共分18章,分三部分描述水的开发与利用的情况。部分从理论与实践各方面列举外众多事例,充分论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第二部分根据作者多年的调查研究与经验总结,全面系统地阐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和特点。第三部分则针对我国水资源工作中的焦点和热点,分专题展开讨论,以期能吸引更多更好的意见,共同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各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水利工作者,进行战略研究、关心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全社会各阶层人士。
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必要途径,是水管理不可分割、具有普遍联系的重要环节。海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着水资源短缺、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本书在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障碍,研究提出了加强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法规框架建议,重点分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目标及分步骤的实施建议。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研究,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现代水资源系统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水资源评价的目的、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详细介绍了现代水资源评价的理论框架、评价类型及经典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等内容;依据水利、国土等部门的相关规范,重点讨论了现代水资源评价的主要评价类型及其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规划与管理、水利、国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水利部已提出了在2010年以前基本完成主要江河的初使水权分配、初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水权体系和用水权交易市场的目标。本书阐述了理解水权和限定水权政策的差距与隔阂。与国家法律对水权的正统解释不同,它在水权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思路,承认在有关水的权利主张上可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它表明,水权不是静止的,而是几乎同水本身作为流动的资源一样,是随着协商而变化的。它使涉及水分配的研究者和基层实践者的工作融为一体。书中的案例研究说明了水权、水权冲突和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它们突出了用户直接介入水权协商的重要性。本书不权提供了其主要原则,而且提供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典型案例。 该书内容适应了我国全面建设节水形社会、提高用水效率、有效保护水资源、协调用水矛盾,对我国建立水权体系和用水交易市场具有可借
本书是北京市水务局开展的以“总结发展经验 创新水务”为主题研讨活动的成果汇编,也是“2007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的重要研讨内容。本书分为水源保护、水资源管理、城乡供水安全、节约用水、节约用水、雨水利用、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生态水资源、水务科技、水务管理十个部分,系统展现了北京水务系统近年来全面贯彻路是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循环水务所取得的成绩,是在水务建设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技术创新的总结和思考。 本书可供水务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阅读参考。
《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续篇)》编译整理了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为五篇:篇为战略环境评价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及发展;第二篇为澳大利亚水量分配规划——当前做法和取得的经验教训;第三篇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协调导则;第四篇为东亚海洋地区跨界诊断分析(了DA)和战略行动纲领(SAP)编制导则;第五篇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手册。 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管理、科技人员,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由政策报告、技术报告、特别关注三个部分组成,立足国情和水情,结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目前突出水问题的考虑,以“用WWF水风险工具识别中国水风险,帮助中国守住三条水红线”为主题,全景展现了WWF水风险评估工具对中国水情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应用情况,希望对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和参考。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研究》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模式、城市雨水利用规划、郑州市雨水利用规划、雨水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管理条例建议等。《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研究》最后给出了明确的结论和建议,可为相关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为规范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外观质量评定工作,进一步提高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技术标准的规定,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14)的要求,编制本标准。